close

◎ 林茵

隨著社會變遷,年輕世代對婚姻的態度發生了顯著改變。國發會主委在立院表示,年輕人不願結婚生子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找不到理想對象,並不僅限於經濟壓力。儘管政府提供每月七千元至一萬三千五百元的育兒補助,仍無法有效改變年輕人對婚姻的冷淡態度。這背後反映出教育普及與個人價值觀轉變的影響:了解得越多,反而越猶豫是否進入婚姻。

隨著教育機會的均等及資訊媒體傳播的多元性,年輕人有了更多接觸不同價值觀的機會,對婚姻的認識也變得複雜。現今年輕人不再將結婚視為人生必經之路,而是看到婚姻帶來的潛在挑戰。

首先,結婚意味著要面對來自兩個原生家庭的文化與價值觀的衝擊,這會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壓力源。此外,生兒育女不僅是經濟上的負擔,更可能意味著放棄個人的生活、夢想與自由。這會讓許多年輕人猶豫是否要進入一段可能影響自身發展的關係。

儘管政府透過經濟補助試圖解決部分問題,但補助無法改變年輕人對婚姻的根本態度。結婚後,特別是有了小孩後,許多人擔心生活重心將轉移到家庭上,個人的生活、職業發展與夢想將被迫讓位於家庭責任。這種對自我與家庭的矛盾,加上婚姻中傳統性別角色的分工,讓年輕人對婚姻望而卻步。

此外,現在的年輕人更加注重生活品質、性別平等與自我實現,這種價值觀的轉變反映出年輕人對未來生活的多元思考,認為婚姻應該建立在平等、尊重與自願的基礎上,而不是受到社會壓力或傳統期待的驅動。

建議政府從住房、工時、育兒政策三個管道來思考婚姻與生育政策。減少購屋或租房的經濟壓力,結婚購屋利率的優惠,結婚後在所得扣除額進行優惠減免,讓年輕人能夠早日成家。其次,應推動彈性工時與遠端工作,減輕工作與家庭間的平衡負擔,尤其台灣工時太長,常會造成夫妻或婆媳間的矛盾,讓夫妻雙方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最後,政府可提升育兒政策的支持力度,增加托育機構,除了提供育兒津貼,建議以稅收優惠作為長期誘因,讓父母在經濟和照護上的負擔減輕。這三方面的政策配合,將有助於營造更適合婚育的環境,鼓勵年輕人結婚、生育讓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價值觀做出選擇。

(作者為公務員)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ang23832245 的頭像
    wang23832245

    wang23832245的部落格

    wang238322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