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國化,去中國化,台灣現今多少的罪惡,假汝之名以行。」對馬英九、洪秀柱、區桂芝、莊祖欣……這些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來說,從憲法、課綱、地名、雞不下蛋、狗不拉屎,所有民進黨執政之後,他們看不順眼的鳥事,都是「去中國化」造成的。
每次只要看到馬英九全家福的照片,就會對這個中國人的下流,更加多一倍的噁心。2個女兒加4個姊妹全家十幾口,都移民美國當「去中國化的亡國奴」,自己卻還有臉要台灣人陪他一起當中國人。
這幾天河道上瘋狂討論的議題,就是從德國來台做客的中國作家莊祖欣,在臉書上發表的這段文字:
「這次回台有幾點觀察:第一,我家附近的精緻餐飲幾乎都變成日本料理了,中式熱炒如宮保雞丁、麻婆豆腐、獅子頭、梅干菜扣肉等,都成了廉價的便當菜。
少有裝潢典雅、料理精湛、服務周到的館子,專打中式餐飲的招牌了,中式餐飲大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吃,如燒餅油條、清粥小菜、自助火鍋、家常熱炒等。(話說回來,小吃的可愛,本來就不在乎登不登大雅之堂)
一級的川菜、江浙菜、揚州菜、廣東菜、北方麵食,都逐漸消失。那些在我成長年代、承繼豐富的大江南北飲食文化的台灣,都跟著『去中國化』一起被去掉了。」
雖然莊祖欣臉書上用的是中文,但很多年輕一點的台灣鄉民,已經看不懂這種高級外省人的微言大義。
舊時王謝堂前燕,常飛尋常百姓家,若是真如莊祖欣所說,中式熱炒如宮保雞丁、麻婆豆腐、獅子頭、梅干菜扣肉等,都成了廉價的便當菜。台灣庶民連便當裡都有中國熱炒,這不就代表著庶民飲食都完全「中國化」了,莊祖欣這樣的眷村人為何還要抱怨呢?
因為現在台灣人的飲食習慣,是否真的「去中國化」,從來也不是莊祖欣這些眷村人關心的重點。他們在意的只是那種代表「高級外省人」的外省餐館,是否跟他們從小就擁有的黨國特權一樣,會逐漸淡化,最終消失於台灣社會。
老兵能變成精通各省名菜的廚師?
我的一個同學,在美國娶了一位華裔越南籍妻子。回台灣做客時,我說台灣現在有很多越籍外配開的越南菜餐館,想邀他們夫婦倆一起去用餐,但他妻子卻拒絕了。我還以為同學妻子是在客氣,於是再次邀約,但她卻直接告訴我理由:
「那不是道地的越南菜,這些嫁來台灣的年輕女性,在越南並沒有開餐廳掌廚的經驗,因此她們在台灣開餐廳,只是貼補家用與找同鄉用越南話聊天而已。真要吃越南菜,以後你來加州,我們請你去那些1975年之前,原本在越南開過餐廳的人所開的越南菜餐廳,品嘗真正的越南菜。」
我同學妻子的這段話,讓我聯想起父親生前所說,那些在台灣自稱各省料理的餐館,十之八九都是老兵騙人的把戲。想想也是,這些人在中國時,根本沒開過餐館或掌過廚,就跟那些越南外配一樣,怎麼一到台灣,就能變成精通各省名菜的廚師?
越籍外配在台灣開的越南菜小館,標榜的就是價格便宜,所以消費者不必對其菜色是否道地有所苛求。但所謂的傳統外省小吃,價格相對於台灣同樣水準的餐館,價格卻不便宜,這些外省餐館用的只是攏絡熟客與欺負生客的商場套路。
對於常來的熟客,這些小餐館會招待一些菜單上沒有的私房菜,讓作東的人有面子。至於生客,則是擺足了架子,讓你認識一下規矩。說穿了也就是眷村人的拉幫結派,店家與顧客互相吹捧,營造屬於他們雙方都是高級外省人的貴氣而已。
其實莊祖欣知道,我們眷村之外的外省人更知道,她描述的這些「自家附近餐廳」,也就是所謂的外省小館,說穿了也就只存在於眷村、軍營、政府機關附近。對於大多數本省人居住的農村或漁村,台菜餐館都很少見,何況是標榜其他中國各省菜系的餐館?
莊祖欣描述的,就是他們眷村人在竹籬笆內所想像的台灣。即使在戒嚴時代,那個到處都有「精緻中國菜」的台灣,從始至終也只存在於眷村人的想像中。
台灣人飲食哪來的「去中國化」呢?
其實傳統外省小館因為菜單上都是合菜,現在社會大部分都小家庭,上這種餐館不好點餐,只點2道太少了不好,店家看了也不爽。但點太多道又吃不完,打包回去也很難處理。
另一方面,中式傳統合菜的工序又多,現在廚房後場要請人也不容易,客人都點小份量的合菜,對於業者來說,也是不敷製作成本。
如果改用料理包,也就是中國餐館說的預製菜,雖然能節省成本,但常客都是老饕,一定吃得出來,這樣常客也不再來了。
這些中低價位的外省小館,會結束營業並不是因為「去中國化」,而是因為社會變遷。老師傅凋零殆盡,年輕人又不願接手,食材既貴又難以取得,加上房租昂貴,都是經營成本上無法克服的難題。
莊祖欣將飲食習慣的在地化與多元化,惡意扭曲為「去中國化」。在台灣根本沒有人會去刻意地反中國菜,這些高級外省人在懷念(其實是在想像虛構)的老字號館子,即使招牌沒變,味覺還沒完全喪失的人也都心知肚明,早就走味到了不是原味了。
江浙菜的濃油赤醬,不合現代年輕人的口味和健康概念,就好像老一輩的本省人,也不一定都受得了台南甜。何況酸菜魚、辣串、蠟瓶糖、麻辣燙、螺獅粉……台灣到處充斥著中國來的食物與餐館,哪來的「去中國化」呢?
莊祖欣為何害怕台灣被「去中國化」?
其實莊祖欣的這篇抱怨「去中國化」的懷舊文,就跟我阿嬤從1970年代起,每天晚上都抱怨七點以後就看不到台語連續劇一樣,都只是老太婆對現況的不滿。
問題是我阿嬤50年前從電視裡聽不到台語,這完全是國民黨的「德政」;莊祖欣抱怨外省菜融入便當,或外省小餐館的自然淘汰,與政治的關聯就不大了。
其實這些既得利益的黨國餘孽,緬懷的並不是中國,而是戒嚴時代他們可以任意作威作福,濫用特權,謀財圈地,奴役台灣人的美好光景。
我跟外國人結婚,我自己長期旅居德國,唱歌劇、畫西畫,這是我們高級外省人的文化多元性,你們這些庶民階級的台灣人,不能批評我「去中國化」。但我回台灣吃不到我自以為是的回憶,那就是「去中國化」。
可惜台灣的年輕人,現在已完全不懂莊祖欣的黨國邏輯。他們被這些掌握話語權的眷村人洗腦,以為眷村就是中國。所以眷村裡的第2代,甚至第3代都愛中國,也才會這麼討厭民進黨,這麼害怕台灣被「去中國化」。
但事實剛好相反,眷村根本就不是中國,眷村只是國民黨設計出來圈養外省人的牢籠,一個虛構的中國。偏偏眷村裡的外省人也不笨,笨的1949年也不會跟著國民黨來台灣,就會留在中國被共產黨殘殺迫害了。
對眷村的這些外省第2代來說,大多跟馬英九的姊妹或莊祖欣一樣,心願就是要移民外國。因此口頭上要罵台灣人飲食「去中國化」,行動上卻要從基因「去中國化」。
莊祖欣發文寫道:「那些在我成長年代、承繼豐富的大江南北飲食文化的台灣,都跟著『去中國化』一起被去掉了。」
圖:翻攝莊祖欣臉書
原文網址: 管仁健觀點》莊祖欣為何要從基因上「去中國化」? | 社會 | Newtalk新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