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固醇過高,小心罹患心血管疾病,恐增加失智風險」類似宣導讓民眾深信膽固醇愈低對身體愈好。但是秀傳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邱百誼的研究團隊發現,膽固醇量與失智症程度呈現反向關係,團隊調查秀傳體系因失智或失智前期就診的患者,檢查其膽固醇量並追蹤六年,發現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愈嚴重者,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量反而最低,因此膽固醇並不是愈低愈好。
20多年前,國人平均總膽固醇量約落在200mg/dL左右,歐美則略高於台灣;到了2020年,依秀傳體系的資料顯示,中台灣來醫院就診的中高齡民眾平均總膽固醇量僅剩160mg/dL左右。邱百誼表示,160mg/dL於20世紀的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中會被評斷為「營養不足」,膽固醇其實是維生必要營養素之一。
當全球專家都對人類提出警訊,指出現代人生活優渥,多吃少動,特別是攝取過多高膽固醇的食物,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其中也包含失智症時,台灣人平均總膽固醇量數值隨之愈來愈低,但失智症罹患人數卻沒有減少,秀傳團隊便啟動相關調查。
研究:重度失智者 總膽固醇及LDL-C反而最低
邱百誼表示,團隊針對因認知障礙到秀傳醫院就醫之中高齡民眾約有7600人,記錄其總膽固醇以及LDL-C的量,並依照臨床失智評估量表 (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0到3等級做失智程度區分,發現失智症嚴重度與膽固醇數值呈現反向關係。
無失智症(CDR 0)平均總膽固醇量落在174.5mg/dL、LDL-C量為105.7mg/dL;而重度失智(CDR 3)平均總膽固醇量為155.1mg/dL、LDL-C量為92.5mg/dL。
秀傳醫院針對7600多名失智症患者調查總膽固醇與LDL-C量,發現失智症嚴重度與膽固醇數值呈現反向關係。 圖/邱百誼醫師提供
同時,團隊追蹤院內1500多名「有使用」及「沒有使用」史坦汀類降血脂藥物之尚未失智民眾,了解LDL-C與轉變為失智症之間的關係,是否會受到降血脂藥物影響。結果發現LDL-C極低的兩個組別(低於70mg/dL),新增為失智症患者的機率都遠高於其他組別;LDL-C量落在130到159mg/dL間的組別反而是新增為失智症患者機率最低的組別。團隊也發現,史坦汀類藥物下降LDL-C的同時也幾乎等比例下降總膽固醇。
DL-C與新增失智症的關係呈微笑曲線,不受降血脂藥物的影響。 圖/邱百誼醫師提供
目前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等六大心臟血管協會,針對LDL-C的標準,建議曾中風或已是糖尿病的患者低密度膽固醇應在100mg/dL以下;有心肌梗塞、慢性冠狀動脈等患者,低密度膽固醇應控制在70mg/dL;曾發生過心肌梗塞且同時有糖尿病者,低密度膽固醇應降至55mg/dL以下。
邱百誼表示,這類建議會讓長輩害怕吃東西,對於失智症而言反而是一大風險。他解釋,膽固醇並不是全部都是吃來的,從食物中吸收的膽固醇的僅占身體的20%,其餘80%的膽固醇是由身體製造。
膽固醇升高元兇 非高膽固醇食物 而是身體氧化與發炎壓力
膽固醇來自身體周遭受發炎與氧化物質的破壞,吸菸與壓力也是元凶,甚至病毒入侵人體後,體內發炎產生大量自由基,第一時間前往中和自由基的就是「膽固醇」,並非只是白血球或免疫反應物質而已。因此臨床研究發現,身心壓力過大、睡不好,即使長期茹素,沒有吃高膽固醇食物的出家人,總膽固醇也可能過高。
邱百誼表示,身體仍要維持適量的膽固醇,維持修護細胞組織等運作,尤其是大腦,除了水分 (佔60%) 之外,最主要的成分是膽固醇約佔25%;而神經結構有50%的成分是膽固醇,神經訊息傳導需靠膽固醇才能運作,膽固醇太低讓受到破壞的細胞組織功能無法修護,增加失智症,神經與肌肉病變的風險。
韓國曾在2019年做過一項針對1280萬國民的研究,了解總膽固醇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發現總膽固醇量介於200-240mg/dL之間,死亡率是最低。證據顯示民眾不應該將膽固醇降得過低,愈低並不是愈好,剛剛好就好。
失智症是退化性疾病,年齡增長是最大風險因子,一般人失智風險推估為5%到10%,70歲以下約5%,70歲到79歲為10%到20%,隨年齡逐漸增加。目前推估台灣約有30多萬人罹患失智症,進入超高齡社會後,估計民國150年失智人口可能會逾90萬人。
邱百誼表示,預防失智症不能從老年才開始做起,現在就應該要有預防觀念,包含持續動腦、增加與社會互動、均衡飲食、不抽菸、避免酗酒、維持體重、控制三高、提升睡眠品質、規律運動等,這些預防失智的作法,也可以減少身體發炎與氧化壓力造成過高膽固醇,而若有失智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檢查,減緩惡化。
邱百誼醫師小檔案
現職:
彰化秀傳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中華民國失智者照顧協會理事長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