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在 8 月 6 日突然揮軍攻入了俄國境內的庫爾斯克州,一下子反轉了俄烏戰局,這舉動震驚了全球。
本來俄烏的戰場都在烏克蘭,這下俄境突然失火了,而且烏軍前鋒距離莫斯科,最近只有 280 公里,連普丁都嚇掉了下巴,趕快躲到首都郊外的地堡。
烏克蘭在 8 月 6 日突然揮軍攻入了俄國境內的庫爾斯克州,一下子反轉了俄烏戰局,這舉動震驚了全球。
本來俄烏的戰場都在烏克蘭,這下俄境突然失火了,而且烏軍前鋒距離莫斯科,最近只有 280 公里,連普丁都嚇掉了下巴,趕快躲到首都郊外的地堡。
世間上,沒有通往成功的電梯;做生意,亦是如此,必須「一步一腳印」,一點一滴勤奮努力得來的。台灣之光台積電,之所以能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也是依循著聚沙成塔、積土成山的精神而偉大的,絕非是靠「搶」而成就如今的地位。
近來搶占不分國內外媒體版面的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前總統川普的對台言論,掀起巨大漣漪,除了引爆美股、台股連日的重跌之外,還有鋪天蓋地的回擊、打臉川普的聲浪迎面而來。
◎林修民
韓國三星電子(Samsung)創社成立55年來,本月(2024年7月)首次面臨大型罷工,8日到11日約有6500人參與行動,大罷工的最後一天(7月10日),工會再度重申訴求,包括所有成員平均加薪3.5%、改善獎金政策、並增加1天休假,同時要求三星同意賠償工人在罷工期間的任何薪資損失。但經營層對於他們的訴求未展現出任何對話意圖,因此工會決定無限期延長罷工時間。
從Nvidia、AMD、Intel到美國雲端運算大廠如Google、Amazon、Meta、Microsoft均積極與台系AI供應鏈合作,甚至二○二四年COMPUTEX可說是有史以來最多國際級CEO群聚的一次,且有九位AI巨頭開講可知,台灣於全球的整體科技產業地位及能見度大幅提升,強勢聲量充分展現台灣AI上中下游乃至於科技供應鏈的競爭力,已出現南韓深怕在AI世代中遭到台灣排擠而出現邊緣化的現象。
趁此之際,美國勢必強化與台灣半導體業的合作,並聯合盟友抗中,也就是美國AI晶片大廠Nvidia將持續與台灣科技供應鏈維持緊密的合作關係,其餘包括AMD、Intel、雲端運算大廠亦是,甚至將大舉在台灣投資研發中心或算力中心、資料中心等,等同美國一方面與台灣進行強強加盟,另一方面則將不斷加強防堵、管制對於中國特別是半導體、AI相關的制裁;中國則在COMPUTEX後更感受到台灣科技業地位迅速竄升所帶來的威脅,而中國推出的第三期集成電路大基金來反制美國的各項封鎖,其中投資鎖定的標的之一即是AI相關的供應鏈投資,不過近期來自於美國對於中國AI發展的相關封鎖持續加大,力道有增無減,確實對於中國為來發展AI相關技術形成阻礙;顯然二○二四年以來在AI的市場中,美台的供應鏈合作與產業發展能見度均有顯著上升,反觀對岸遭到美方進行各項防堵而使發展腳步放緩。
自由時報社論 20240724
一場辯論會,一顆子彈,改變了美國大選的景觀。出乎幕僚意料,拜登二十一日宣布退選,支持賀錦麗角逐總統。接下來的一百多天,這場大選將進入短兵相接,而且,全球的觀眾都不是局外人,包括台灣。除了「台灣應該向我們支付防務費用」,川普還指台灣「確實搶走了我們差不多百分之百的晶片業務」。此話一出,台積電作為領頭羊,股市立刻出現戲劇性起伏。十一月五日之後,如果民主黨繼續執政,延續拜登對台政策的「強弱度」如何?川普若捲土重來,台美之間的「生意經」要怎麼談?莊敬自強,處變不驚,依舊可當座右銘。
◎駐瑞典代表處
駐瑞典代表處谷代表瑞生頃投書瑞典知名報社「西曼蘭省報」(Vestmanlands Läns Tidning, VLT)並於本(113)年7月15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威脅台灣及歐洲」(Folkrepubliken Kina hotar både Taiwan och Europa)為題全文獲刊,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野心不僅在台灣海峽,亦包括南海、東海、太平洋、印度洋和非洲,引起包括美國、歐盟成員國、日本、澳洲、加拿大、英國及印度許多理念相近民主國家的嚴重擔憂。
◎ 林正二
日前的美國總統大選辯論,儘管拜登在政策上的闡述比川普紮實,但相對於川普的生龍活虎與凌厲攻勢,拜登顯得有氣無力、老態龍鍾,讓人信心不足。就傳播效果而言,顯然川普已贏得辯論。川普的勝利彰顯了傳播大師麥克魯漢(McLuhan)所創立的「媒介即訊息」的理論。
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近日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上發表「以實力回歸和平:為川普的外交政策辯護」的評論,為川普總統的外交政策理念及其內涵做了概括性的論述。貫穿全文,川普的對外政策就是現實主義的展現,亦即透過「權力手段」或「實力原則」達到目的。
一、「透過力量達到和平」是美國外交政策傳統,川普延續此一路線
俄羅斯侵犯烏克蘭持續兩年害死數十萬人,造成全球動盪,中國卻仍和俄羅斯深化戰略夥伴關係,拒絕要求俄羅斯撤軍,還被發現提供俄國各種援助,遭到多國抨擊和警告。新加坡媒體剖析,俄羅斯正在讓中國遭受越來越大的損失,這場戰爭已引發國際社會對台海局勢的關注,只要中國還想動武侵略台灣引爆台海危機,西方國家就不會停止對中國的科技制裁。
新加坡《聯合早報》22日刊出由在美國的國際文化戰略研究和諮詢專家偉達發表這篇名為「為時代站台的抉擇時刻」評論,內容提到,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多次對外發動戰爭,英國打了福克蘭戰爭,連中國也打了一場中越邊境戰爭,但沒有1個國家是以奪取他國領土為目的。
◎江峰
習近平這次出訪法國又是一片紅旗飄飄,大量華人夾道歡迎。然而習帶來的可不是中共宣傳的什麼中法人民之福,當包括法國在內的歐盟都要跟中共決裂,因為中共仍繼續援俄侵烏、要在歐洲挑起內亂,傾瀉過剩產品摧毀歐洲工業,這些華人扛著小紅旗去迎接歐洲的敵人,不但意味著願意承受自己生活的環境會變得更糟,更意味著與其他公民增加敵意,你說這不是坑自己人是什麼?
日本 4 月 27 日起至 5 月 6 日是黃金週,當日本人打算去國外旅行時,日圓不斷貶值,甚至 4 月 29 日一度跌到 1 美元 = 160 日圓,雖然日銀不斷介入,但效果有限,讓日本人只好搞帶泡麵出國的貧窮旅行,另一方面,日本國內各處景點擠滿了同樣也是 5 月黃金週的陸客或因為日圓暴跌而開心不已的歐美客,水洩不通,尤其是鎌倉、京都等發出 overtourism(超限旅遊)、觀光公害等悲鳴!
現在看來長期都將是日圓暴跌傾向,1 美元 = 160 日圓時代都只是開頭,今後還會比這更掉價,甚至日本也有專家還說 1 美元 = 500 日圓也不足為奇!因此奉勸要來日本旅遊的人最好是要用日圓時才換日圓,早換多損失而已,這兩年許多朋友覺得日圓便宜就搶先換,結果日圓暴跌不停,損失慘重不僅僅跌破 1 美元 = 150 日圓,甚至現在還到了 1 美元 = 160 日圓!
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岸田文雄本月以國賓的身分正式訪美。受到自民黨的政治獻金風暴影響,岸田總理在日本國內的支持度正在走下坡。另一方面,以色列發動戰爭攻擊加薩,拜登總統受到民主黨內左派人士的強烈批評。美日兩國的領導者,在彼此都有內憂的情況下,這個時間點舉行會談究竟有何意義?其實,筆者認為其意義頗大。理由是岸田總理這次的訪美行程,也對台灣極為重要。
若以國賓的身分訪美,日本的總理大臣也就必須按照慣例,出席美國國會,並站到台前致詞演說。上一位在美國國會演說過的日本總理大臣是安倍晉三。日本政府對於這次岸田總理訪美的國會演說內容,可說是費盡心力準備。岸田總理的主張裡有以下兩個重點:
習近平的專制政權妄圖脅迫和制伏東亞地區幾乎每一個鄰國。我認為,這種野心可以追溯到古老的「中央王國」(Middle Kingdom)症候,即東亞地區的每個國家都應該向北京宣示效忠,如果不是在政治上稱臣,至少在經濟上必須降服。然而,在中國稱霸東亞的征途中,一件有趣的事情發生了。中國的鄰國開始對北京的拙劣政策感到厭倦,現在決定展開反擊。
東北亞一個引人注目的發展,是東京和首爾最近大和解,恢復友好關係。日本帝國時期對朝鮮半島實施不容否認的高壓統治,半個多世紀以來,南韓對這段歷史始終耿耿於懷。如今這一可喜的變化,一方面源自於這兩個東北亞鄰國的新型雙邊外交,另一方面也歸因於北京對這兩個國家粗暴且拙劣的對待。
日前在俄羅行了總統選舉,普廷再次當選。投票率為七十七%,普廷的得票率超過八十七%。打造出一種普廷獲得大勝,政權受到國民信任的印象。但是,在該大選中,候選人不僅不能自由參選,整個選舉活動也沒能自由進行。在投票當天,有很多報導顯示很多投票站沒能遵守秘密投票的情形,開票結果也有不透明之處。所有這些都與自由公正的選舉相去甚遠。與其說是選舉,不如說是為了普廷一手打造了一場宏偉的政治秀更為準確。
但盡管如此,很明顯普廷政權再次成功收緊國內局勢,控制了體制穩定。考慮到入獄和被解雇的可能性,對於普通俄羅斯民眾來說,反對政權和戰爭的成本太高,結果只能默認政府的所作所為的人也不在少數。另外,也有不少人純粹相信政府將戰爭(普廷所說的特別軍事作戰)正當化、譴責烏克蘭和西方的論調。無論哪一方是多數派,無論喜歡還是不喜歡,世界都有必要以這種狀態為前提來看待俄羅斯。
◎何瑞恩(Ryan Hass)
美國聯邦眾議員蓋拉格(威斯康辛州共和黨籍)和克利胥納莫提(伊利諾州民主黨籍),二月下旬率領一個跨黨派代表團訪問台灣。在與台灣各界領袖的多場會晤中,這支美國代表團從不錯過任何機會,強調他們在台灣和中國相關議題上,展現跨黨派共識的力量。
「民主的代價就是必須永遠保持警戒」,美國開國元勳傑佛遜的這句名言屢被傳頌。但到底要警戒什麼呢?後世經驗告訴我們,自由民主體制主要有三大敵人,分別來自極權的威脅、金錢的誘惑,以及廉價的激情。
有人說,二十一世紀以來,尤其是從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在歐美民主國家聲勢急遽上漲的「民粹主義」(populism),不過就是一種廉價的激情,來得急、去得也快。但種種跡象顯示,事情似乎並沒有這麼簡單,就連二○一六年英國脫歐成功和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恐怕都還不是民粹現象的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