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國際新聞 (92)
- Mar 16 Sat 2024 00:02
烏克蘭總司令決不會說:對方也是俄羅斯人
- Mar 02 Sat 2024 07:08
大軍已發 糧草快速跟上:在新南向市場上看見台灣金融實力
黃崇哲/金融研訓院院長
從美中貿易戰開始,全球供應鏈已經從原本生產中國、資金美國的單一長鏈型態,逐步轉型為短鏈與多鏈的新模式,於是促使國內的廠商以及散布全球的台商,必須重新調整生產基地與產業定位,以因應如此劇烈變動的國際經濟情勢。
幸運的是,早當供應鏈重組初期,敏捷的台商早已開展了全新的全球佈局,將中國的生產能量移轉到世界各地,這些廠商大量新增東南亞投資,不僅降低了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更保持了台商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讓台商在激烈競爭中,持續獲利,持續發展。
- Feb 21 Wed 2024 00:24
日本痛失全球第3大經濟體寶座
日本經濟陷入衰退,去年第4季國內生產毛額(GDP)連續第二季萎縮,衰減0.4%。以美元計算,去年日本經濟規模已經下滑至全球第四位,把第三大經濟體的地位拱手讓給德國。對此,日本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表示,相較於其他國家,日本受全球性通貨膨脹的影響比較小。政府最重要的責任是提高國民的生活品質,國家經濟規模的大小排名,其實並不重要。
矢板明夫在臉書發文寫道:「今天日本最大的新聞是,日本2023年的GDP折合美金,是4兆2106億美元。被德國反超。日本的經濟規模正式淪為全球第4。日本在二戰以後,在廢墟上重建家園、實現高度經濟成長。從1968年開始,成為了GDP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2大經濟體。這個地位一直保持了40多年,直到2010年,被中國超車。日本成為世界老三。」
- Feb 19 Mon 2024 14:52
前蒙古總統嘲諷蒲亭之「烏克蘭自古屬於俄羅斯」
俄羅斯總統蒲亭日前宣稱「烏克蘭在歷史上是俄羅斯的領土」,用以正當化對烏克蘭的入侵,而這種論點不僅遭到歷史學家打臉,前蒙古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還拿出幾張蒙古帝國時代版圖的圖片來嘲諷蒲亭。
- Feb 10 Sat 2024 09:12
從「矽三角」看半導體八強競逐賽局
廖明輝/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去年七月,由美國智庫胡佛研究所發布的「矽三角:美國、台灣、中國和全球半導體安全」報告,指出美中台被束縛在一個「矽三角」內,半導體地緣政治將國家安全、經濟繁榮、技術競爭力綁在一起。近日,黃欽勇先生所寫新書「決勝矽紀元」也探討半導體八強國際新賽局與台灣的不對稱關鍵優勢。
「矽三角」提出三個關鍵問題:如何強化美國在半導體產業地位、如何維持台海穩定及如何與全球夥伴合作以應對中國半導體野心。考慮全球經濟保持開放還是封閉,及關鍵技術創新的全球領導地位是來自中國還是美國,探討未來十年可能出現的四種動態情境,情境一是先冷戰再進入「強權歡樂時光」,美國透過成功拉攏不結盟國家並從中國的麻煩中獲益。情境二是中國成功度過當前美國「小院高牆」關鍵科技圍堵且美國注意力從印太地區轉移開,利用貿易和金融動力,成功推動一帶一路實現「中國夢」。情境三是在二○三二年前,不論美中都停滯在「冷戰二點○」。情境四是「動態競爭」,可能美國由於自身原因而步履蹣跚,導致在競爭中被中國擊敗;或者中國因自身問題而被美國擊敗,美國再次處於領先地位。報告對美國提出五項政策建議,分別是強化美國國內韌性、改善營運環境、建立長期技術競爭力、維持台灣穩定、及應對中國野心。另外,建議美台之間透過半導體深化六項合作,包括研發合作、勞動力和教育交流、半導體供應鏈漏洞聯合評估、能源合作、緩和美台經濟摩擦、及國防工業合作。
- Feb 10 Sat 2024 08:59
共黨專制體制只會讓經濟衰退
- Dec 10 Sun 2023 16:27
房市景氣走向、美中科技戰將牽動明年中國經濟表現
劉佩真/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APIAA理事
根據IMF、EIU、S&P Gobal最新的預測數據可知,二○二四年中國經濟成長率將分別由二○二三年的五.○%、五.二%、五.○%,減緩至四.二%、四.八%、四.六%,與美國、日本同步出現成長趨緩態勢,也將導致二○二四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無法如原先預期優於二○二三年,IMF、EIU、S&P Gobal各預測將僅有二.九%、二.二%、二.四%,各較二○二三年減少○.一、○.一與○.二個百分點;而中國的經濟走勢依舊是全球矚目的焦點之一,預料房市是否能擺脫先前債務高築與爛尾樓頹勢、美中科技戰進入升級新回合等因素,將成為牽動對岸二○二四年經濟表現的關鍵。
雖然救市政策齊發,然而中國房市景氣循環尚未回到上升軌道,償債危機的陰霾依舊存在,造成市場對於二○二四年中國房地產景氣看法仍將審慎以對
- Dec 05 Tue 2023 16:47
為季辛吉蓋棺論定
自由時報社論
他是學者、外交老手、運籌帷幄高手,冷戰時期最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之一。他把強權利益置於民主人權之上,崇尚現實政治外交,與小國打交道時,常把它們視為更宏大鬥爭中的棋子,是權謀而不擇手段的馬基維利主義者。他曾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但數以萬計平民因其謀略而喪生,部分國家把他列為戰犯。從甘迺迪以降,他曾為十二任美國總統提供諮詢,一度兼任國務卿和國家安全顧問,改變了幾乎一切他所參與的全球關係格局:打開共產中國的大門,與蘇聯達成戰略武器協議,拋棄了南越,背叛台灣。他在美國政壇曾叱吒風雲,但到頭來,被自由派厭惡,保守派不信任;即使不在廟堂之上,他終生工作,演講、寫作、旅行不斷,向諮詢地緣政治分析的客戶收取天價費用。他是中國的老朋友,也被指偽君子、魔鬼代言人,他是上週三去世的季辛吉。
- Nov 26 Sun 2023 12:08
法國「愛心食堂」冬季救助難敵全球通膨 慈善機構面臨真正寒冬
開張第一天,也是第一次失望。法國慈善機構愛心食堂協會(Restos du Cœur)21日啟動第39屆冬季救助活動,在法國各地拉開序幕,今年出現了一個令人悲傷的現象:協會不再能夠滿足所有的需求。
今年冬天,受益者將會減少。高通膨使得求助者越來越多,協會也面臨財政困難,被迫減少受益人數。現實殘酷且艱難,部門經理塞札(Jean-Paul Cézard) 表示,「這對志工來說確實心碎且崩潰,我們的使命不是拒絕。」志工們忍不住問,這些人,那些被拒絕的人,他們要去哪裡?
- Nov 21 Tue 2023 15:48
新冷戰無可避!拜習會沒改變美中結構性競爭 台海和平穩定是美核心利益
拜登與習近平的高峰會於美國時間十一月十五日在加州舊金山登場。這是兩大強國的領導者繼去年在峇里島的峰會之後,第二次的會晤。會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了記者會,闡述了這次拜習會所討論的內容。而綜觀拜登記者會發布的內容,可以清楚的看出,美中關係關係的本質,仍然是強烈的競爭,而且這樣的競爭雖然因為這次的會晤有稍微讓雙邊緊張的氣氛降溫,但某種程度卻更明確地朝向一個新冷戰的局勢發展。
在記者會的一開始,拜登說明了這次會晤達成的兩個核心共識。其一,就是美中兩大國都會一起努力來控制吩坦尼(Fentanyl)這項毒品的散佈。吩坦尼基本上是由中國生產,走私進入墨西哥,然後再進入美國的高危險性藥物。而美國近年來在街頭上出現的「街頭喪屍」現象,就是因為這個毒品所導致的。因為該毒品對美國社會長年的負面影響,美國希望中國可以跟美國一起聯手打擊該毒品的製造與走私。
- Oct 18 Wed 2023 23:19
歷史巧合! 兩次贖罪日戰爭 後發制人的以色列都是先吃虧、後大勝
近日以色列與哈瑪斯(伊斯蘭抵抗運動)之間的衝突加劇,這使得中東情勢急轉直下,除了歷史、激進政治勢力、宗教種族之間的複雜問題外,大國之間政治博弈關係也是關鍵變數。
加薩走廊的歷史遺緒導致於第三次、四次的中東戰爭,1967 年 6 月上旬以色列以先發制人的姿態,橫掃以埃及為主的阿拉伯聯軍,在全面掌握空優的狀態下,在六天之內分別在三個戰線擊敗埃及、約旦與敘利亞,從而從三國取得西奈半島、加薩走廊,約旦河以西、耶路撒冷舊城以及戈蘭高地等約 65,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加薩走廊的爭議因此延續至今;雖然巴勒斯坦國哈瑪斯組織管理該地,但是以色列實際控制加薩的關鍵民生生活指標,包括資源、能源、糧食等。
- Oct 18 Wed 2023 22:42
向左走?向右走?德國向右看!
一條溪流蜿蜒而過的德國小鄉村,原該是一幅我家門前有小河的景緻,偏偏這條溪的命運,卻成了二戰後美國和前蘇聯佔領區的分野線。小村被一分為二,一邊是東德,一邊是西德。現今屬於巴伐利亞邦的Mödlareuth,被稱小柏林,至今仍留有當年的圍牆。德國兩大邦十月選邦長和議員,選前這裡湧進了罕見的人群,原來是巴伐利亞執政黨基社盟(CSU)和極右派德國另類選擇黨(AfD)不約而同, 選在這個昔日東西德的邊界小鎮造勢。載筆者去的計程車司機說,這裡平日少有人來,這天竟然會塞車,要花兩倍的時間才能抵達,可想見當天參加人數眾多,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極右派的支持者。在這裡的聲勢遠遠超過旁邊三百公尺遠的另一個選舉場子。選民熱情的程度,兩邊也明顯不同。果不其然,10月8號的選舉結果,AfD這個極右派勢力,正式從德東跨越到德西。在巴伐利亞邦得票率近15%,成了第三大黨;法蘭克福所在的黑森邦高達18%,堂堂成為第二大黨,是這次選舉的最大贏家。柏林聯合政府的三黨都慘輸,尤其是蕭茲總理的社民黨(SPD)),兩邦得票率雙雙創下歷史新低,是一大輸家。
究其重要原因之一,影響選民投票的關鍵,是聯邦政府的難民政策。最新的民調顯示,高達近六成的民眾,希望有不一樣的移民政策。這項屬於中央的決策,卻在邦級選舉發酵到極致。德國現在面臨極大的難民壓力,根據九月單月的最新統計,就有一萬八千多名非法移民來到德國。許多人不滿柏林制定的難民政策太過寬鬆,比如邊界沒管控好,非法移民太多,遣返程序緩慢,擔心國內治安等等;拉大來看,現今的德國,在疫情和烏俄戰爭的陰影下,能源和物價飆漲,國內各項公共支出拮据。在這時可以拿到補助和享有部分社福的大量難民湧入,卻沒能很快融入德國社會和就業市場。筆者接觸到的一些選民就抱怨,德國政府不是該先把自己的人民照顧好嗎?類似的質疑聲浪相當多。現今和2015年梅克爾前總理開放難民政策時的客觀環境,已有很大的不同。當時梅克爾穩定執政超過十年,沒有疫情,沒有烏俄戰爭;如今蕭茲總理位子都還沒有坐穩,內外艱難,不可同日而語。對現狀不滿的選民,投給了抗議聲量最大的極右派AfD。
- Sep 03 Sun 2023 13:35
麻生太郎的政治藝術
- Aug 22 Tue 2023 21:35
中國經濟下行與刺激經濟政策成效預判
- Aug 16 Wed 2023 17:09
中國碧桂園爆雷的揭示
◎康駿銘
繼中國恆大爆雷之後,有號稱「宇宙第一大房企」的中國地產巨擘碧桂園,同樣面臨債務違約問題,股票被恐慌性拋售,在香港掛牌股價跌破1港元(約4元新台幣),創下有史以來的新低,甚至已低於2008年雷曼危機後的股價。而事實上,碧桂園在去年曾作三度股權融資,籌募資金近400億元新台幣,今年年初甚至獲5000萬美元(約15.5億元新台幣)的定期融資,但卻無法如期償還兩筆僅共約7億新台幣的美元債券利息,至2023前半年已虧損逾2000億新台幣,仿如是一個金融黑洞。
- Aug 14 Mon 2023 03:33
中國對南海危險地帶的海域權利主張
◎譚慎格(John J. Tkacik)
一六○二年,耶穌會修士、萬曆皇帝朝廷的地圖測繪師利瑪竇(Matteo Ricci),繪製出一幅名為《坤輿萬國全圖》的巨幅世界地圖,他在地圖上標記「大明」的疆域,是從「北緯四十二度到北緯十五度」。而在十五度以南的遠方,利瑪竇神父的地圖標示出一片阿拉伯人和歐洲人極為熟悉的海域,稱為「萬里長沙」。一百多年來,南中國海(South China Sea)的這個區域,一直被現代海員稱為「危險地帶」(Dangerous Ground),本文的大部分內容就是以此為場景。
- Aug 10 Thu 2023 17:05
打到趴!美歐聯手打擊中國晶片成熟製成
美中對抗從關稅戰、貿易戰打到科技戰的情況下,美國一直阻止了中國半導體先進製程,中國 8 月 1 日正式禁止鎵和鍺出口給不友善國家,一來一往下,美中晶片戰仍未見緩和,美國將可能進一步打擊中國半導體的成熟製程。
《彭博社》7 月 31 日報導美歐對中國成熟製程半導體已提高警覺,並引用美國商業部長雷蒙多提出警告,中國可能運用國家補貼的非市場作為,傾銷成熟製程晶片。
- Aug 08 Tue 2023 22:36
昔日的邪惡軸心捲土重來
◎費學禮(Richard D. Fisher, Jr.)
當年的「邪惡軸心」(Axis of Evil)─中國、俄羅斯和北韓,如今重出江湖,聚首狂歡,並將目光投向新的征服之戰,這次將會包括台灣。
- Jul 27 Thu 2023 18:19
美財長葉倫 對中去風險化 限縮管制範圍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今年 7 月訪中前後,中國對內面臨了通貨緊縮、經濟下滑的危機,對外有西方圍堵之勢,可謂內外交迫。原因在於過去的中國崛起,並未負起相應的責任,反而以大國之姿,進行霸權擴張、脅迫其他國家。西方面臨中國時,問題在於無法與中國全面脫鉤,又不能坐視中國非市場作為、經濟脅迫。面對中國,如何精準的去風險化,成為各國重要的課題。
葉倫訪中是自去(2022)年 11 月拜習會之後,美國官方一直以穩定美中關係、減少誤解風險、加強合作的前提下,繼而安排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但由於今年 2 月中國間諜氣球跨越美國,布林肯延至 6 月訪中、7 月財政部長葉倫訪問中國,商業部長雷蒙多也可望在今夏前往中國訪問。
- Jul 23 Sun 2023 15:58
台灣是美國的夥伴,不是資產
◎何瑞恩(Ryan Hass)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的知名人物在不同時期曾多次主張,台灣是美國的戰略資產,必須設法阻止中國染指。在一九五○年代早期,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將台灣形容為「不沉的航空母艦」(unsinkable aircraft carrier),對美國在太平洋投射軍力的能力至關重要。接著,在整個五○和六○年代,美國領導階層開始將台灣視為戰略負擔,擔心蔣介石會將美國捲入與中國的戰爭。然後,美國在後冷戰時期獨霸全球的時刻,一群新保守派人士敦促美國不惜一切代價,阻止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現在,類似的主張又再次出現在美國對台政策的辯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