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源
在德國受教育,所有能夠進得去德國公立學校的學生,學費都是德國政府出的,不管是本地人或外國人都是如此。
以上的事情,如果發生在台灣,早就一堆家長跳出來向教育部抗議說:「為什麼要用我們繳交的納稅錢去資助外國人在我們的國家念書?」、「外國人想來我們國家念書享用資源為什麼可以不用繳交學費?」
而德國人之所以可以接受外國人來到自己的國家念書不用收取學費,是因為他們認為受教育對於這世上的任何人來說都是那最基本的人權之一,所以德國的人民對於保障外國人來到自己的國家念書不用繳交學費,他們會認為那其實是一件非常理所當然的事情。
對於以上的事情,身為台灣人民的我們是否可以思考一下為何我們的想法無法跟德國的人民一樣?那是因為台灣的教育系統長年以來超級過於重視考試的緣故,甚至連師長們也都會用考試所帶來的分數與名次去定義每一名學生的價值跟能力。
所以,在台灣教育系統內求學的學生,長年以來,一直不斷的跟周遭的同學或朋友比較考試所帶來的分數與名次,因此,台灣有太多太多的學生在自己人生成長的路上,一直以來,在自己國家的教育系統內學習,都會被建立起一種非常牢不可破的人生觀,那就是:「想要活出一個出人頭地的人生,就要一直不斷的去與別人競爭才行」。而關於以上所述說的,那是一種何等荒謬的價值觀?成功的人生為何不能是大家一起攜手合作共創美好的將來呢?
所以,也就是說,台灣的教育系統創造了一種鼓勵競爭的社會風氣,所以家長與孩子們的心態當然就也會開始變得功利、現實,那這其實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因為當在一個國家裡有不少的人長年下來都是抱持著以上的想法在過生活時,而且又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那這個國家裡的很多人民當然就也不可能會懂什麼叫作:「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施比受更為有福?」、「助人為快樂之本?」
所以台灣的教育系統讓很多的學生在人生長大的時候經歷了那競爭非常激烈的考試競賽後,導致有非常多的學生在人生求學、學習的路上一直不停的去追求那傑出、一流的成績,但在過程中,卻忽略了那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也務必都要能夠去做到的,就是,「你如何在待人處事上的學問上能表現出那高尚且美好的樣子?」所以在如今的台灣,也才會出現那麼多「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社會現象。
而在台灣,過去這麼多年來,教改的呼聲從來沒有停止過,所以,終於,在108課綱的上路,之後,這對台灣的教育界來說,是一個嶄新的開始,也是台灣在教育的改革上又再一次的有了一個重大的突破,那這對整個台灣的社會來說當然也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而教育,它,一直以來的初衷與本質就是要用來協助這世上的每個學生都能成功的去探索到與發展那屬於自己的天賦,並且,之後,也都能真正的去攀登那屬於自己人生的「自我實現需求之舞台」。所以,如果,台灣的家長還無法真正徹底的去認知到,教育,它,從來就不是一場關於考試或是念書的競賽,那麼,台灣家長的思維就永遠都只能停留在「我的孩子不管是現在與未來都絕對不能輸在教育的起跑點上」,然後,依然還是繼續用考試所帶來的分數與名次去量化自己孩子的價值跟能力,那如此一來,再好的教育改革永遠也都只能是換湯不換藥。
而每一個學生的生命也都是獨一無二的,畢竟每個人從小成長過程中的生活背景肯定也都不一樣,因此,每個人也都會有著那屬於自己的獨特人生經歷,那在有關能力、天賦、才華上的展現,每個人當然也都會不盡相同,所以每一名學生的價值和能力當然就更不能用考試所帶來的分數與名次去量化跟定義,而且真正重要的東西,絕對也是無法被量化的。那由於因為如今的教育環境是如何?它,在未來,就又會再去創造出一個相同的社會環境出來,所以以上的一切攸關了我們每一個人在未來能否在一個很優異的社會環境中去享受那很棒的生活?或者又會繼續再一個是充滿紛爭與對立的地方去忍受那已經是一種很糟糕的社會文化?
原文網址: 家長心態不改:那再好的教改就永遠都只能是換湯不換藥
| 讀者投書 | Newtalk新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