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別: 菊科(Asteraceae)艾屬(Artemisia)
別名: 茵陳蒿(本草衍義),因塵、因陳、茵陳、茵陳蒿、綿茵陳(神農本草經等),白茵陳(中藥志),日本茵陳(俗稱),家茵陳(湖北),絨蒿(廣西),臭蒿、安呂草(江蘇),草蒿草、青蒿草、青荷、蚊仔煙草、蚊仔煙頭、環保蚊香、罌麥、Honokazu(布農)、Taraozyon( 排灣)
原產地: 中國、臺灣
分佈: 臺灣全島的砂地、路旁、海濱、溪谷、及河床地均常見。
用途: 1.驅蚊用:茵陳蒿所散發的獨特氣味是因為植株體內含有大量的精油,將乾燥後的茵陳蒿拿來焚燒,可以有驅蚊的效果,可用以驅逐蚊蟲; 亦可外用以泥劑、洗劑,及艾絨為主。2.食用:茵陳蒿的嫩苗或嫩葉可供食用,搗碎與米共煮清香宜人。3.藥用:挖取根部用刀切成小塊與水煎煮可治感冒。全草乾燥後為中藥之茵陳蒿,可治療傳染性肝炎(有黃疸者效果佳),小便赤短,風疹,瘡疥,胃炎,胃出血,感冒,纏身蛇之效用。內服以湯劑和燉劑為主。性味:地上部分:苦、辛、涼。效用:地上部分:清熱利濕,利膽退癀。治黃疸,膽囊炎,膀胱溼熱,小便不利,風癢瘡疥。「三月茵陳四月蒿,傳與後人要記牢;三月茵陳能治病,四月青蒿當柴燒。」─華陀
莖: 莖直立或略呈傾臥狀,高 30~100 公分,老莖木質化,分枝甚多,幼枝略被長柔毛。
葉: 根生葉有柄,葉片長 3~6 公分,寬 0.2~0.4 公分,二回羽狀深裂,表面密被白色長柔毛;莖生葉無柄,寬 0.02~0.2 公分,羽狀全裂,裂片如細針狀。
花: 夏至秋季開花,頭狀花序卵球形,稀近球形,多數,直徑 0.15~0.2 公分,形成疏鬆圓錐花序,有短梗及線形的小苞葉,小梗長 0.1~0.2 公分,在分枝的上端或小枝端偏向外側生長,常排成複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端組成大型、開展的圓錐花序;頭狀花綠白色;總苞片3~4 輪,外層總苞片草質,卵形或橢圓形,背面淡黃色,有綠色中肋,無毛,邊膜質,中、內層總苞片橢圓形,近膜質或膜質;花序托小,凸起;雌花 6~10 朵,花冠狹管狀或狹圓錐狀,簷部具 2(~3) 裂齒,花柱細長,伸出花冠外,先端 2 叉,叉端尖銳;兩性花 3~7 朵,不孕育,花冠狹漏斗狀,花藥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短,上端棒狀,2 裂,不叉開,退化子房極小;舌狀花雌性,瓶狀,先端狹窄,基部粗大。
果實: 果實為蒴果,長橢圓形,長約 0.08 公分,無毛。
特性:

茵陳蒿為多年生亞灌木或草本,每年春季由老莖再發新芽,故有「茵陳」之名。其外型就像一棵小松樹般,較常見於海濱或河床間;多年生,從三、四月開始由地底鑽出後,枝條亦由草質漸轉為木質化,到了八、九月其枝條幾乎都呈木質狀;莖直立或略呈傾臥狀,高 30~100 公分,老莖木質化,分枝甚多,根生葉有柄,二回羽狀細裂。夏至秋季開花,頭狀花序排成圓錐狀,綠白色。蒴果長橢圓形。性喜向陽開闊的環境,常在海灘或濱海斜坡間大片聚生。茵陳蒿由於生長環境不同,在外形上亦有明顯差異,生長在海邊或砂地迎風坡的植枝較為短矮小,莖葉上柔毛較多,葉子較短但相對地頭上花顯得較粗大;而生長在河床或避風處的植株則較高,葉子較長,柔毛也較稀疏。

arrow
arrow

    wang238322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