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進嘉/奇美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十一月八日深夜,北捷傳出隨機傷人案件,四十二歲女子持美工刀傷害一名男高中生。所幸同車民眾英勇奪刀、制住犯嫌,未釀成大禍。
據報導,犯嫌疑似有精神病症狀,認為有人跟蹤,且一直咒罵她,才會持刀傷人。若確係如此,該女子可能患有精神病,但因從未就醫,當然也不會是衛生單位關懷訪視的人。這種個案雖不多,然一旦因症狀而傷人,不僅容易引發民眾恐慌,對受害者極度不公平,對有病未能及時治療的當事人也是一種折磨。
兩年前新修訂的精神衛生法,即將於今年十二月十四日正式施行。新法特別強調社區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支持。這幾年,各縣市政府也紛紛成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配合衛生局所,整合精神病患、自殺個案的關懷訪視,並辦理心理衛生促進、精神疾病防治等業務,企圖補過去社會安全網之不足。但,單憑「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結合原有的衛生局所,根本無法撐起整個社會安全網的工作。
目前各縣市政府聘用不少社區關懷員、自殺關懷員、心衛社工,進行精神病患、自殺個案關懷訪視。這是針對通報進來的精神病患(大部分是個案出院後醫院通報)、自殺個案(主要也是醫院在處理企圖自殺個案離院時通報),進行關懷訪視,希望建立關係、轉介資源,讓他們規則就醫,降低疾病惡化或再次自殺的風險,甚至能早期發現其惡化徵候、儘早緊急處理。這是一種「高危險群的防治策略」。這樣的策略當然重要,但是對於未能在關懷訪視名單的個案,並無早期發現的機制。這次北捷傷人的犯嫌,就是沒在名單內。
五年前殺害嘉義鐵警的鄭姓犯嫌,雖有思覺失調症,但從未住院過也未在關懷名單內。事實上,他在門診規律治療下,症狀穩定,配電工作還表現不錯。其後中斷治療兩年,才因被害妄想惡化而發生憾事。其實,上個月在台南也發生一件員警要護送思覺失調症患者,遭犯嫌用刀刺腹部的案件,還好員警警覺沒有受傷,故未造成頭條新聞。該患者雖是衛生局關懷訪視對象,但過去在規律治療下,病情穩定,這次也是中斷治療一年後才釀事。所以光靠衛生單位的關懷訪視,根本很難在個案惡化時剛好發現。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絕對無法靠衛生單位或醫療人員,而是要靠患者身邊的親友同事。這就是「一般民眾的防治策略」。給予一般民眾足夠的精神健康、心理衛生知識,人人都能了解、識別精神病、精神疾病等相關症狀,進而能降低對精神病患的污名化,讓整個社會更接納精神病患者,才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五年前殺害嘉義鐵警的鄭姓犯嫌,在案發當天,受被害妄想、被跟蹤妄想所苦,整天四處奔走企圖擺脫「對方的殺害」,其中兩次至派出所報警,一次至議員服務處求救,卻無人送他就醫,最後他坐火車要去台北開記者會「公布對方陰謀」,於嘉義站發生憾事。
所以,筆者倡議:政府應全面進行「全民精神健康、心理衛生教育」工作。這可從兩方面著手:一、針對較有機會接觸到可能有精神心理健康需求者,如老師等教育工作者、從事醫療照護工作者、政府公部門人員(尤其警消人員),以及精神疾病患者家屬(可先從嚴重病人的保護人開始)等。二、針對全民,這可以由各級學校著手。從小學、中學至大學,均設計精神健康、心理衛生相關課程,主旨在讓學生了解、辨識精神病症狀、以及最常見的情緒障礙(如焦慮憂鬱等),進一步讓學生在人際互動上更具同理心,生活上更具抗壓性。課程主題不用多,可每年反覆、再進階。這方式可涵蓋所有年輕人、進而擴散影響到其家人。課程持續個五年、十年,我們社會對精神疾病、患者的認識和接納一定會有極大的翻轉。
唯有愈多人了解心理衛生的重要、認識精神疾病、並養成促進精神健康的思考型態與生活習慣,才能降低精神疾病的污名化,真正落實精神衛生法「強調社區對精神疾病患者支持」的修法精神。也唯有這樣,配合後續轉介系統、精神醫療和關懷體系,才能形成一個綿密的精神醫療社會安全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