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曹興誠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一本在台灣歷史上的動人著作《熱蘭遮之淚》

這本書以17世紀荷蘭統治下的台灣為背景,透過荷蘭青年牧師阿諾德斯·溫世繆(Arnoldus Winsemius)所留下的日記,帶我們回到四百年前的台灣,見證鄭成功與荷蘭東印度公司軍隊之間的交鋒與激烈對抗。

1661年,鄭成功的大軍席捲荷蘭東印度公司所控制的聚落,包括新港、蕭隆等原住民族群也陸續投降。當時,溫世繆和其他荷蘭牧師、官員及家眷均被俘虜。隨後鄭軍圍困熱蘭遮城四個多月,局勢日益緊張,卻未能勸降頑抗的荷軍。溫世繆本被當作談判籌碼,卻因勸說無效而成為殉道者,在被邀宴席後遭到處決,年僅27歲的他成了屠殺中的最後一位受難者。

作為主角的溫世繆,從一位心思細膩的青年開始,懷抱對信仰的堅持,從荷蘭來到台灣宣教,留下了他在異鄉的生命片段。他的日記從17歲生日當天寫起,講述了他的求學、畢業講道與申請東印度公司獎學金的過程,直至他來到台灣與西拉雅族群共同生活的點滴。他的日記記錄了這段旅程中的苦樂:從兒子的夭折到最終殉道,無不牽動著他的心。

在溫世繆的日記中,詳細描寫了他在台灣的十年生活經歷,特別是他與當地西拉雅族的真摯互動。書中記載了荷蘭人與原住民之間不僅有日常的往來,還包括跨族群的通婚和文化上的深度交流。這種通婚在當時逐漸普遍,代表著族群間的融合與生活連結。溫世繆用第一人稱的視角記錄了他如何適應新港社截然不同的文化、習俗和信仰,並細膩呈現了荷蘭人和原住民族群間的情感羈絆,這種人際關係超越了殖民者與被統治者的對立。

當鄭成功的軍隊進入台灣後,這段荷蘭人和原住民的跨族群生活面臨巨變。鄭軍圍困熱蘭遮城,荷蘭人與原住民在政權更迭中被迫選擇立場,這些跨文化聯結的家庭與社群也需重新尋找歸屬。溫世繆的文字呈現了當時的多元景象,記載了生活的得失和戰火下的情感,揭示了人們如何在無情的歷史洪流中求生、適應與延續彼此的聯繫。

這部作品的誕生本身也是一個奇蹟。1948年,荷蘭大使館秘書維克斯波塞斯(J. Vixseboxse)在北京天主教大教堂圖書館意外發現了溫世繆的家庭聖經與日記,並將影本轉交溫世繆的後裔彼得溫世繆(Pieter Winsemius)。彼得基於家族資料與荷蘭各地檔案,重現了祖先的生命故事。經過王儷靜女士的翻譯,這本書被介紹到台灣,並經由台灣歷史學者江樹生教授與林昌華牧師的補充與審定,使得中文版《熱蘭遮之淚》得以更加真實、深刻地呈現給讀者。

本書在2016年以荷文版《Niet zonder tranen》出版後廣受好評。江樹生教授高度評價此書:「這是一本相當接近史實,令人感動的歷史小說,非常值得介紹給台灣的鄉親。」無論對台灣歷史有興趣的讀者,或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這本書都不可錯過。

最後,溫世繆的日記以一句簡單的話作結:「早晨,一陣微風吹過。這將是美好的一天。」在烽火連天的時期,他用文字記錄微笑的晨曦,即便在動蕩的時代,他的文字和信仰成為永恆的紀錄,傳達著那個年代的無奈、信仰與希望。

(作者為聯電創辦人)
本文轉載自曹興誠臉書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ang23832245 的頭像
    wang23832245

    wang23832245的部落格

    wang238322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