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名: 鳶尾科(Iridaceae )馬蝶花屬(Neomarica)
別 名: 巴西鳶尾,馬蝶花、玉蝴蝶、美洲鳶尾、鳶尾蘭
原產地: 墨西哥至巴西一帶。
分布: 巴西鳶尾引入臺灣的時間極長,台灣各地廣被栽培種植。
用 途: 1. 美化用:可作盆栽、花壇及庭園露地栽培作室內植物或庭植美化用;巴西鳶尾引入臺灣的時間極長,因此也廣被種植,雖然她的花朵壽命短,但若以花海戰術,眾多花莖輪流開放,也可觀賞一段時間,而非花期時,濃綠光亮、具線條感的葉子,依舊是室內、室外皆適宜的賞葉植物。
莖: 宿根性草本,根莖匍匐多節,莖單一,直立,株高約 50~60 公分,地下塊莖彎拱如竹頭,徑約 1.5~2.5 公分,布滿曲折的鬚根,外被黑褐色皮膜,橫切面赭紅色;母塊莖芽點可長出子株。並有淡淡的香味,相當吸引人。
葉: 單葉,左右對合,叢生,葉從基部根莖處抽出,呈扇形排列,革質;葉形長披針形,長 20~40 公分,寬 2~3 公分,先端尖細,基部為鞘狀,全緣,中肋不明顯,光滑,上表面深綠色,有光澤,成熟期葉片 8~12 枚。
花: 一般都為單花莖,自近地表的莖基部抽出單一花莖,每一花莖可開 3~5 朵花,花次第開放;花莖扁平似葉狀,但中肋較明顯突出,花從花莖頂端鞘狀苞片內開出,花有 6 瓣,3 瓣外翻的白色苞片,基部有紅褐色斑塊,另 3 瓣直立內捲,為藍紫色並有白色線條;花通常上午開放,至下午 3~4 點就開始內捲枯萎了,但花鞘內的花開完後,會長出小苗,小苗越長越大最後降至土表,發根成苗,而小苗隔年就有開花能力;花期在每年春至夏季之間。
果: 果實為蒴果,長橢圓狀卵球形,長 1.5~2 公分,徑約 0.5 公分,有 6 稜,成熟時 3 瓣裂,先端具宿存的花被筒;種子黑褐色,梨形,無附屬物。果期 6~8 月。
特徵: 巴西鳶尾為鳶尾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墨西哥至巴西一帶,株高約 40~50 公分;根莖匍匐多節,粗而短,淺黃色。葉從基部根莖處抽出,呈扇形排列;葉寬約 1.8~2.8 公分,革質,深綠色。 花期約春至夏季,花莖扁平似葉狀,但中肋較明顯突出,花從花莖頂端鞘狀苞片內開出,花有 6 瓣,3 瓣外翻的白色苞片,基部有紅褐色斑塊,另 3 瓣直立內捲,為藍紫色並有白色線條;花通常上午開放,至下午 3~4 點就開始內捲枯萎了,但花鞘內的花開完後,會長出小苗,小苗越長越大最後降至土表,發根成苗,而小苗隔年就有開花能力。巴西鳶尾開花→長出小苗→花之下垂向前延伸→長出新植株,這幾個動作像再走路、散步一般,因此巴西鳶尾在原產地有 Walking Iris 的別號,可以說是『會走路的鳶尾』!巴西鳶尾的繁殖方式很奇特,像吊蘭一樣,在開花後會從花鞘內長出小苗。巴西鳶尾栽植容易,對環境的忍受能力也很強,不論是全日照、半日照、明亮散射光處,都可生長良好,但若希望葉子長的青翠繁盛,還是以半日照或有遮陰的環境較佳,因此,牆邊、樹蔭下、或是室內明亮處,都是理想的栽培地點。巴西鳶尾喜歡土壤常保濕潤,夏季需注意勿缺水,否則葉尖乾枯,影響觀賞價值。在臺灣栽種,只有冬季低溫時生長會停頓,其餘時節都生長旺盛,常保濃綠。繁殖方式以分株法為主,只要挖取已經發根的花莖苗另外栽種即可。

 

20240428 巴西鳶尾 (11).jpg

20240428 巴西鳶尾 (12).jpg

20240428 巴西鳶尾 (13).jpg

20240428 巴西鳶尾 (14).jpg

20240428 巴西鳶尾 (15).jpg

arrow
arrow

    wang238322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