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米酵菌酸」,是國內首見毒素,食藥署提醒,米酵菌酸不會因洗滌或烹飪而被破壞,因此預防是關鍵,請消費者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米酵菌酸是罕見毒素、「寶林茶室」中毒案是台灣第一次看到,這個菌容易在一些比較有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如椰子、玉米等,患者病程進展快,很多人在12小時內病情急轉直下,影響非常大。

米酵菌酸(Bongkrek acid)引起的食物中毒,容易有高死亡率,小至1–1.5毫克的劑量就可能對人類致命,症狀包括胃腸道和神經系統症狀,重症患者會出現肝臟和腎臟等多個器官衰竭。

米酵菌酸中毒大多數發生在溫暖的月份,其中95%發生在5月至10月,發生高峰月份為7月。更有研究發現米酵菌酸最常發生在家裡(79.0%)和餐廳(21.0%)。而亞洲、非洲也曾有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主要與變質或發酵食品有關。

米酵菌酸食物中毒症狀?

接觸受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後,潛伏期為1-10小時,主要影響器官為肝臟、大腦和腎臟。人類的徵兆和症狀與其他粒線體毒素臨床表現相似,但嚴重程度和時間進程有所不同,包括不適、頭暈、嗜睡、出汗過多、心悸、腹痛、嘔吐、腹瀉、血便、少尿、血尿等,患者檢查期間的發現包括低血壓、心律不整、體溫過高、黃疸、黃疸和四肢僵硬、嗜睡、譫妄、休克、昏迷和死亡。

米酵菌酸可能出現在哪些食物中?

易受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主要有4大類,包括:變質澱粉類產品、變質的新鮮銀耳、完全或不完全發酵的玉米,以及椰子製品,因此像是腸粉、河粉、米線、濕米粉、濕冬粉、久泡木耳、久泡銀耳、涼皮及發酵玉米麵容易出現米酵菌酸污染。在攝氏溫度22至33度的環境中,會迅增殖,產生大量的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加熱可去除?

許多人以為加熱就可以消除細菌,事實是沒辦法的,120℃加熱1小時,其毒性仍在,因此目前沒有針對解毒的特效藥。

受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吃的出來嗎?

受到汙染的食物是吃不出來的,因為米酵菌酸無臭、無味,因此受污染的食品具有正常的外觀、氣味和味道。

如何預防食物中毒?

食藥署提醒,不論是什麼食物、食材,應遵守「5要」原則,以遠離食物中毒。

●要洗手:調理時,手部要清潔,傷口要包紮。

●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

●要生熟食分開:生熟食器具應分開,避兔交叉污染。

●要徹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應超過70°C。

●要注意保存溫度:保存低於7°C,經烹煮或易腐敗食品低於5°C,室溫不宜久置。

他國過往米酵菌酸相關食品中毒事件有哪些?

●印尼:1895年首次報導與米酵菌酸中毒相關的死亡事件,原因在於食用tempe bongkrek(發酵椰子漿製成的傳統食品)。

●莫三比克:2015年因飲用粟酒(發酵玉米粉飲料),導致中毒案件。

●中國:2020年因食用酸湯子(玉米發酵食品),導致中毒事件。

arrow
arrow

    wang238322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