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別: 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屬(Euphorbia)
別名: 台灣猩猩草,白苞猩猩草(植物學彙刊),柳葉大戟(雲南植物研究),臺灣大戟(臺灣彩色植物圖鑒)
原產地: 北美,台灣固有種。中國大陸四川、雲南及臺灣有分布。
分布: 生長於台灣南端,恆春半島,靠海邊小山的森林下,較少見。
用途: 1.藥用:性味:全草:苦、澀、寒,有毒。效用:全草:調經止血,接骨消腫,止血止咳。治月經過多,跌打損傷,骨折咳嗽;根:治瘧疾。
莖: 草本,高 30~100 公分;莖基部匍匐,具有分枝;小枝擴展或斜上昇,細長,光滑無毛或略有粗毛;全株含豐沛白色乳汁。
葉: 葉含豐沛白色乳汁,葉互生,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卵形,長 3~8 公分,寬 1.5~3.5 公分,先端銳尖或短漸尖,基部鈍,膜質,葉緣有細鋸齒,表面光滑無毛,背面光滑無毛或略有毛茸,表面呈有光澤綠色,背面淡綠色,中肋於表裡兩面皆隆起,側脈每邊 7~11 枚,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葉柄細長,長 2~3.5 公分;托葉小或無。。
花: 大戟花序頂生,多數,呈密生聚繖花序或近似聚繖花序,或為叢生狀;花序梗甚短,長 0.2~0.7 公分,光滑無毛或近似無毛;苞片 4 枚排成二列;外列者為闊披針形至披針形,長 1.5~4 公分,寬 0.6~1.5 公分,先端漸尖;內列者披針形,長 0.8~1.2 公分,寬 0.3~0.8 公分,先端漸尖;總苞鐘形,長 0.3 公分,徑約 0.25 公分,先端 4~5 裂,裂片小;腺體一枚,圓形,內凹,徑 0.05~0.05 公分;小苞片藏於總苞內,有鬚毛;雄花 2~4 枚,小,雄蕊一枚;花絲短;雌花;花柄長 0.03~0.05 公分,光滑無毛或近似無毛;子房卵形,徑 0.06~0.08 公分,有溝紋 3 條;花柱 3 條,離生,先端二裂。
果實: 果實為蒴果,扁球形,徑 0.5~0.6 公分,平滑或被有微毛,有溝紋三條,帶綠色色澤,成熟後三瓣裂;種子 3 枚,黑褐色,表面有疣狀突起。
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 30~100 公分,被柔毛。葉含豐沛白色乳汁,互生,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卵形,長 3~12 公分,寬 1.5~6 公分,先端尖或漸尖,基部鈍至圓,膜質,葉緣有細鋸齒或全緣,兩面被柔毛;葉柄長 2~3.5 公分;苞片與莖生葉同形,較小,長 2~5 公分,綠色或基部白色;托葉小或無。大戟花序頂生,多數,呈密生聚繖花序或近似聚繖花序,或為叢生狀;總苞鐘狀,高 0.2~0.3 公分,寬 0.5~1.5 公分,邊緣 5 裂,裂片卵形至鋸齒狀,邊緣具毛;腺體常 1 枚,偶 2 枚,杯狀,直徑 0.15~0.5 公分,;雄蕊多枚;苞片線形至披針形;雌花 1 枚,子房柄伸出總苞外;子房被疏柔毛;花柱 3;中部以下合生;柱頭 2 裂。蒴果卵球形,長 0.5~0.55 公分,直徑 0.35~0.4 公分,被柔毛;種子稜狀卵形,長 0.25~0.3 公分,直徑約 0.22 公分,被瘤狀突起,灰色至褐色;無種阜。花果期 2~11 月。猩猩草全株有毒,觀賞猩猩草要特別留意;乳汁毒性最強,皮膚敏感者觸及乳汁,會引起紅腫和發炎,對眼睛也有相當大的毒害,若誤食莖葉,將造成喉部燒痛,並有嘔吐、下痢等症狀,應趕緊送醫診治。

 

20231022 白苞猩猩草 (1).jpg

20231022 白苞猩猩草 (2).jpg

20231022 白苞猩猩草 (3).jpg

20231022 白苞猩猩草 (4).jpg

20231022 白苞猩猩草 (5).jpg

20231022 白苞猩猩草 (6).jpg

20231022 白苞猩猩草 (7).jpg

20231022 白苞猩猩草 (8).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ang23832245 的頭像
    wang23832245

    wang23832245的部落格

    wang238322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