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尺門的辯護人》改編自同名小說,小說曾獲得「第二屆鏡文學百萬影視小說大獎」,而小說作者唐福睿正是本劇導演!無論是小說或是影集,透過台詞都能感受到作者有一定的法律專業度,這是因為唐福睿真是專業律師出身。中正大學法律系、輔大法律碩士、律師執業 5 年後,他轉換跑道到美國加州藝術學院(CalArts)攻讀藝術創作碩士,並主修電影導演。而國外留學期間,他的第一部創作《童話・世界》劇本誕生。
《八尺門的辯護人》三大亮點脫穎而出
《八尺門的辯護人》討論了很多議題,廢死、族群、移工問題、台灣漁業、法律、政治操作,在這些之中我特別喜歡故事的三種設定:善於謀略的法務部長是女性、外籍移工殺害原住民,以及在「犯罪事實明確」的情況下,仍想挑戰你對「死刑」的看法。
1.女性法務部長陳令秋
你可能會想,現在已經很多以女性為主、強調女性成長的影視作品了呀?沒錯,這是我們社會在進步的展現之一,不過在幾部熱門影集中,女生似乎必須先是受害者角色走出傷痛才有「可看性」,例如《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要承受喪子之痛,《她和她的她》許瑋甯得面對狼師性侵過往;又或是在女性環境下彼此競爭例如《華燈初上》,市面上似乎鮮少有如《八尺門的辯護人》法務部長陳令秋那樣純粹目標導向的女性角色,她理性、善某略、有些狡詐卻又憑此狡詐而成功。
陳令秋的目標一直很明確,就是要廢死,所以她和黃健瑋飾演的總召搞婚外情、獲得他的情資和幫助,所以她主動介入海濱命案想幫助佟寶駒和阿布,讓他們免於被判死刑,所以當她知道自己也是政治局中的一顆棋子,隨時會被拔官用來取悅民眾時,她沒有閒暇餘力糾結於阿布一個人的生死,而是利用情勢順水推舟——民意要死刑,好,我給你死刑,群眾高興了,我的官位保住了,然後我明天再把證據丟出來告訴你這是誤判,打臉你們,將死刑會出現的問題血淋淋地砸到你臉上。
陳令秋在男性政治、法界中遊走,她沒有許多女性角色會出現的聖母慈愛沒有為愛暈船,她漂亮、聰明、善於用計,儘管她的計讓人不安,但放在角色設定和故事效果上都不禁讓人倒抽一口氣:太可怕太厲害了!
2.外籍漁工 VS. 台灣原住民 從設定上就是悲劇
除了陳令秋,「外籍漁工殺害台灣原住民」的設定也讓人拍案。兩邊都是社會上的弱勢族群,從一開始就讓觀眾無法站邊,當你要站在受害者方時,劇情又會揭露受害者也曾經是恐怖的加害人⋯⋯。在第七集中范逸臣飾演的阿美族副船長「阿民」疑似殺害另一位外籍漁工,當「佟寶駒」被漢人檢察官告知要以親戚身份去突破阿民心防時,他拒絕了並反問:「你要我再做一次叛徒?被抓的是阿美族,死刑的是外勞,叛徒是我,帥的卻是你?」除了道出他身為阿美族卻得為殺害自己族人的「阿布」辯護的複雜心情,也點出了兩邊皆是弱勢,無論官司結果如何都是雙輸,從頭到尾就是悲劇。
3.罪證確鑿情況案件中 仍挑戰你對死刑的看法
想像一下,如果今天你看到電視/網上出現一則新聞:一位印尼籍漁工殺害阿美族鄭姓船長一家三口,夫妻倆被用刀刺死,年僅 2 歲的女兒慘遭溺斃,當法官判決該印尼籍漁工有教化可能,你作何反應?
可如果新聞再告訴你,該漁工可能有自閉症,而該鄭姓船長不僅扣押該漁工的護照,過去在船上更時不時對漁工拳打腳踢,剁掉人家的指頭,以及在漁工哭時把他的頭壓進水裡,不讓他死也不准他哭,那此時,看新聞的你又作何感想?
一直以為所謂死刑誤判只會發生在那些本來在蒐證、定罪過程中就有重大瑕疵的案件上,然而《八尺門》卻用一件罪證確鑿、犯罪事實明確的事件來和觀眾做討論。原來判不判死背後可能有更遠的政治操作,判不判死也有可能成為取悅群眾的手段。從古到今我們以為已經從人治走到法治,但現在網上的私刑正義、輿論風向卻似乎影響了司法的獨立判決。
劇中有劇兩句對白說得很好:「生命權是憲法層次的問題,不能交由民意決定。」、「只要給群眾他們想要的,就不會有人記得他們應得的。」
《八尺門的辯護人》用了一整部劇的時間探討死刑,追完劇後無論我們的立場是動搖還是維持現狀,至少我們可以學會用更多種視角看待此事,成為更聰明的「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