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名: 鴨跖草科(Commelinaceae)鴨跖草屬(Commelina) 
‧別名: 竹仔菜,節節草(廣州植物志),竹節菜,竹節花,白竹仔菜、紅骨竹仔菜,竹仔草
原產地: 廣布於世界熱帶、亞熱帶的低濕地區;印度、中國、中南半島,韓國、日本、琉球、台灣、菲律賓、印尼,澳大利亞、大洋洲;亦見於 非洲及 北美洲。
分佈: 台灣全島全境海拔 1,100 公尺以下潮濕地區,常出現於沼澤、池塘邊、溝渠旁,是極常見野草。
用途: 1.綠化地被植物用:可種在低濕地方,作綠化地被植物用。2.藥用:性味:全草:淡、寒。效用:全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血。治急性咽喉炎、痢疾、小便不利;外用治外傷出血。全草治白濁、清熱、散毒、利尿;根莖敷瘡癤,葉敷腫毒、跌打。
莖: 一年生披散草本;莖匍匐,節上生根(極少不匍匐的),長可達 1 公尺餘,多分枝,有的每節有分枝,無毛或有一列短硬毛,或全面被短硬毛。

葉:

葉披針形或在分枝下部的為長圓形,長 3~12 公分,寬 0.8~3 公分,頂端通常漸尖,少急尖的,無毛或被剛毛;葉鞘上常有紅色小斑點,僅口沿及一側有剛毛,或全面被剛毛。

花:

蠍尾狀聚繖花序通常單生於分枝上部葉腋,有時呈假頂生,每個分枝一般僅有一個花序;總苞片具長 2~4 公分的柄,折疊狀,平展後為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心形或渾圓,外面無毛或被短硬毛;花序自基部開始 2 叉分枝;一枝具長 1.5~2 公分的花序梗,與總苞垂直,而與總苞的柄成一直線,其上有花 1~4 朵,遠遠伸出總苞片,但都不育;另一枝具短得多的梗,與之成直角,而與總苞的方向一致,其上有花 3~5 朵,可育,藏於總苞片內;苞片極小,幾乎不可見;花梗長約 0.3 公分,果期伸長達 5 公分,粗壯而彎曲;萼片橢圓形,淺舟狀,長約 0.3~0.4 公分,宿存,無毛;花瓣藍色。
果實: 蒴果矩圓狀三稜形,長約 0.5 公分,3 室,其中腹面 2 室每室具兩顆種子,開裂,背面1室僅含 1 顆種子,不裂。種子黑色,卵狀長圓形,長 0.2 公分,具粗網狀紋飾,在粗網紋中又有細網紋。花果期 5~11 月。

特性:

一年生披散草本,莖平臥,,節上生根(極少不匍匐的),長可達 1 公尺餘,多分枝,有的每節有分枝,無毛或有一列短硬毛,或全面被短硬毛。單葉,互生,幾無柄;葉片長 3~10 公分,寬 1~2.5 公分,披針形,葉基鈍,葉尖漸尖;葉鞘長 0.6~1.5 公分,圓柱形,光滑無毛或被柔毛,開口處被緣毛,沿小脈具紅色條紋。花序為蠍尾狀聚繖花序,成二組總狀排列,腋生,上部總狀花序具 1~3 朵花,為雌花,下部花序具 1~5 朵花,為完全花;佛燄苞卵狀披針形,長 1~4 公分,摺曲狀,基部心形,先端漸尖或銳尖;花萼 3 片,上萼片長約 0.3 工分,寬約 0.25 公分,披針形,下萼片較大,長約 0.5 公分,寬約 0.25 公分,卵形,3 萼片基部邊緣微合生;花瓣 3 片,側瓣 2 片對生,長約 0.4 公分,寬約 0.2 公分,具柄,中瓣較小,具 1 爪;可孕雄蕊 3 枚,中間者長約 0.5 公分,其它長約 0.6 公分;退化雄蕊 3 枚。果實為蒴果,3 室,苞背開裂;種子具一側生胚蓋。花果期 5~11 月。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竹仔菜”的學名為 Commelina diffusa Burm. f.,“鴨跖草”的學名為 Commelina communis Linn.。竹仔菜未開花時葉子較窄長,兩面光滑者通常是竹仔菜,葉子稍寬且被毛者是鴨跖草,但鴨跖草葉子有時也光滑,並不容易判斷。開花時辨別較容易,三瓣同為藍色者稱竹仔菜;若下方花瓣明顯較小,顏色較淺或白色,那就是其他鴨跖草屬植物了。

 

20230617 竹葉菜 (1).jpg

20230617 竹葉菜 (2).jpg

20230617 竹葉菜 (3).jpg

20230617 竹葉菜 (4).jpg

20230617 竹葉菜 (5).jpg

20230617 竹葉菜 (6).jpg

20230617 竹葉菜 (7).jpg

20230617 竹葉菜 (8).jpg

20230617 竹葉菜 (9).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ang23832245 的頭像
    wang23832245

    wang23832245的部落格

    wang238322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