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哲廷
起初,人們以為那張照片是舊的。畫面中,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與國台辦主任宋濤並肩而坐,鏡頭裡有一種熟悉的親切感,也有一種說不上來的涼意。有人點開連結,以為是回顧報導,畢竟,這個時間點,這樣的會面,幾乎讓人難以置信。
但那不是過去。而是現在。
這場公開會晤不是突發事件,也不是特立獨行。它更像是國民黨近二十年來路線變化的自然延伸:從反共到親共,再到如今的若無其事。這條路走得並不急,也不吵鬧,它是一場無聲的沉降。
很多人曾期待黨內會有人質疑,會有辯論、會有抵抗。但這些從未出現。反而出現一致的沉默。是把「交流」當成和平,把「和平」當成理所當然的語言切換。
當我們談論這場路線滑移時,我們其實在談幾個層層堆疊的事實。
首先是國民黨自身的體制文化。威權體系下成長的組織,對內異議的容忍度始終有限。即使進入民主社會,黨內仍習於服從與壓抑。面對路線問題,沒人想要打開那扇門,因為辯論意味著不合群,而不合群在這裡從來不是美德。
再來是語言策略的慢性移動。從連戰赴中、馬英九談判ECFA、馬習會到今天這張合影,每一步都藉「和平」、「務實」為名,讓方向改變看似風平浪靜。這是一種語言上的麻痺,是一種說服自己也說服他人的集體偽裝。
第三,是權力結構內部的交換默契。國民黨的地方組織,誰掌握資源,誰就能存活。於是理念讓位給現實,信仰讓位給利益。沒有人想要為了反對親共而失去政治未來。
更深層的,是國民黨對自身挫敗的錯誤理解。二○○○年失去政權後,黨內不是反省威權包袱與與民眾的距離,而是將敗選歸因於「抗中太烈」。這種自我誤讀導致黨內擁抱中國成為一種求生藥方︰但這藥方,只會讓靈魂更麻木。
最後,是中共對國民黨的長期設計。他們用軟性的方式--經貿交流、文化互動、儀式邀請--不斷拉攏、安撫與包裹。國民黨不是被迫投靠,而是逐步適應,甚至享受被肯定的角色。
這一切,讓連勝文的這趟北京行不再是個人決定,而是體制性的產物。他不是偏離路線,而是代表這條路線。他的微笑與沈默,都呼應著黨的姿態。
而至今,國民黨內無人公開譴責此行,也無人願與這趟會面切割。只有一種普遍的冷處理,彷彿只是一則新聞,而非政治選擇。
但我們都知道,這不只是選擇,而是失去︰一個政黨失去自我認同、失去歷史記憶,也失去對支持者的交代能力。
照片仍在網路流傳,但它不再是一張新聞照,而是一次靈魂出走的證明。國民黨或許還會繼續高喊「中華民國」,但它腳下的方向卻越走越遠。
這不僅是背叛,也是遺忘。
(作者是詩人,自由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