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胡博硯/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

這幾天醫療人力新聞滿天飛,各大醫院急診室滿載,而無法再收治病人。情況嚴重到行政院長立即召開會議,要求持續協助醫院進行醫護人力、病床調整及轉診分流機制。不過,不知道這樣的作法到底有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充滿著問號。而由於護理人員不足,所以病房無法開設,導致急診病人無法轉至其他醫療部門,最終就塞在急診室。

而在行政院因應之前,其實衛福部就有一連串的因應措施,而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國人在就醫習慣上面,很容易選擇醫學中心,尤其對於都會區的民眾來說,選擇診所跟選醫學中心在路程上面也許差距不大。即使我們診所醫生也是各醫學中心訓練出來的,但醫學中心豐富的資源容易使民眾產生信任感,而由於分級醫療不給力,雖然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之掛號費用可能更高,但並沒有辦法擋住台灣民眾前往醫學中心就醫的意願。而導致了大型醫院處理了大量不需要它們處理的病症。

衛福部的處理方式,是在未來的「個別醫院前瞻式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畫」,設立醫院個別總額。其中要求醫學中心門診收入不得超過醫院醫療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五。從數據上衛福部舉了好幾個例子指出這做法並非不合理,並非達不成,但一個最大問題是,這些病人並不是醫學中心自己找來的,是自己來的。而這樣的限制耶,大型醫院除了面對病人與科研壓力外,還要負責疏散病人,這樣對於醫院負擔有沒有減輕不知道

健保費率低廉,而以至於對於醫療端的支出,我們必須要另以其他經費支出,例如為了留住護理人員,衛福部公布了護病比規定但同時也提出40億元補助計畫,不過這樣的作法始終治標不治本。而力爭多年的健保點值,也是因為在經費有限之下做出的刪減,這樣的作法無法反映出醫療人員的成本。未來要實施個別醫院總額制,對於醫院有所限制,但沒有辦法限制民眾,最終造成的困擾都是醫院。另外一個大問題,由於醫療費用的限制,其實對於醫院來說,急重症都是無法創收的部分,而因此也仰賴了門診醫療的收入,這也是一個現實性的問題

事實上來說,台灣民眾都以為台灣健保很好,其實我們不是健保好,我們真正好的是醫療服務。普及的醫療服務確實是台灣健保的一大貢獻,但也是造成目前醫療人力窘迫的原因。台灣的醫療,比很多保險給付更為完整的國家,提供更方便的醫療。我們民眾不需要像德國透過家庭醫師來轉介專科醫師或醫院。而也不會面對現在加拿大缺乏家庭醫師的問題,但是是醫療人員的辛苦付出而得的成果。但辛苦付出的醫療人員,在工作上沒有保障,缺乏合理的待遇時,這體系同樣是危急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ang23832245 的頭像
    wang23832245

    wang23832245的部落格

    wang238322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