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鑑澤
中國的產業產能過剩、內需市場需求衰退問題,逐漸在近年外溢,造成全球性產業鏈挑戰。從歐美各國、紐澳、乃至於歐盟層級,紛紛針對中國生產電動車、紡織品、綠色能源零組件等不同產品範圍的貿易發起傾銷調查,歐盟的綠色新政框架也點名,會要讓歐洲綠能產業與民生降低對於中國供應鏈的需求、進一步提高自給率。
作為中國供應鏈最接近的市場,台灣對其的倚賴性,特別是在民生市場上自不言而明。但政界、商界才在近期逐步意識到過去幾年間產業如何一丁一點在中國供應鏈的強大影響力下失去競爭能力,且產業政策與進出口關務規定上,都有近一步從民生擴大產業競爭力失衡的可能性。
吳委員秉叡日前在財政委員會中質詢以美國商務部發布的資料為例,2023年以小額免稅商品為進口項目進到美國的通關數量,總額超過10億件且最大宗進口來源即為中國,美商務部懷疑有拆分避稅之嫌,因此同理可證,當中國產品大量透過電商進入台灣市場,若持續在關務上採取2000元以下小額商品免營業稅、免關稅、免貨物稅的做法,就是財政部以制度造成本土與進口的不公平競爭,且中國低價傾銷是全球公認,電商網購的商品的擁入、加上免稅優勢,很有可能就能拼倒台灣的製造業,因此建議財政部應該全面檢討小額商品免稅制度與額度。
而無獨有偶,啤酒的進口競爭,也是近兩年來台灣市場與政界才注意到的問題。台灣的啤酒飲用需求市場過去十年間沒有太大變動,但從去年某超商冠名啤酒貼標中國台灣開始,產業慢慢意識到中國啤酒已經在台快速滲透與擴張,過去消費者認為是美國、墨西哥、日本、甚至台灣在地生產的知名品牌,到頭來通通都是在中國優勢產業政策下強勢輸出的產品。
日前徐委員富癸、郭委員國文、鍾委員佳濱聯合召開記者會、以及郭委員也在11月13日的質詢中,都揭露了中國啤酒近幾年在台灣大量成長、進口量連年推破新高的現況,而台灣本土的啤酒佔比正在雪崩式下滑,加之台灣的酒類政策長年缺乏討論與更新,本土啤酒產業是不是已經成為了中國強大供應鏈下的第一個實質受害者?
個別委員戲謔喝中國的啤酒就會想統一嗎?當然不會,但不公平的貿易條件下,台灣的製造產業很快就會統一了。
(作者為退休產經顧問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