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黑熊學院

90% 的人 60 分,勝過 10% 的人 90 分

一直以來都有觀念認為「有風災就出動去救災啊」、「談防衛抵抗就去當兵啊」。

先暫且不談對錯,請先回想一下,記憶中上一場大規模天災是什麼時候?

今年4月的花蓮地震?

2016年台南大地震?

還是09年的八八風災?

台灣多年來減災、防災的努力,讓個城市對災害的韌性提升,可以更快速地從災害中復原。

遠的不說,日前的康芮颱風,路上倒了許多樹、部分區域停電。颱風造成的破壞與不便短短2-3天內幾乎排除完成,城市恢復到平日的景象。

回到開頭說的觀念:

「有風災就出動去救災啊」
「談防衛抵抗就去當兵啊」

一有災害就政府就要全員出動、坐等別人來救,這是一種巨嬰心態。

更何況有救災經驗的人都會知道,災害現場最怕的就是「大量的熱心民眾」。

因為重大災害的現場會控管,由有經驗、有技術的人員在有限的區域進行搜救。外圍再由民間團體協助做心理支持、物資提供等支援。

但最怕的就是「搶著想幫忙又毫無組織的民眾」,造成現場混亂跟指揮困難。

所以就連正規搜救隊,都會在量能充足後,主動向其他縣市表示「人手已夠,不必派員支援」。

以上先回答為什麼不該有「有風災就出動去救災啊」這個莫名其妙的觀念。

再者,如果真的想幫忙、想減少生命財產的損失,更應該做到的是防災以及建立自救互救能力。

日本防災專家曾指出:「自救、互救、公助」,三者的比例約是:7:2:1。

能從災害中成功生存或是保障安全的,70%是靠第一時間的自救,其次是身邊的親友或社區鄰居,最後最後,僅有10%的人是依靠政府的救援獲救。

不是說政府救援就沒必要,而是最理想的情況,是靠自己與身邊的人,就可以應對輕度的災害,不必坐在原地等政府救援。

因為政府抵達的時間再快都沒有你身邊的親友、鄰居來得快。

所以,應該就可以理解開頭說的:90%的人60分,勝於10%的人90分。

如果覺得萬事都要仰賴那10%的人,最好這10%的人擁有99分的能力,一手包辦救災、救人、清淤或搶修等業務。

那在區域型的災害還能應對,如果好幾個縣市都有嚴重災情呢?如果是戰爭這樣大規模的災害呢?

所以我們需要的韌性,不是仰賴特定、少數人去應對,然後多數人只想等別人幫忙。

我們更應該追求的,是所有的人都有60分的能力,去應對90%的災害與衝擊,去恢復家園跟城市機能。

讓90分的人,去應對更急迫、更艱鉅的任務,把資源留給真正需要協助的地方。

期望每個人都跟藍波一樣(不論是軍事、救災、救護方面),是不切實際也難以達成。

一般民眾光是能夠照顧好自己、處理好社區,就已足夠。上一次山陀兒颱風,高雄市民的表現不就展現了城市的韌性嗎?

我自己就能處理的事情,為何要像個巨嬰一樣打爆1999,再抱怨好幾天了都沒人來清:)


同樣的概念,「談防衛抵抗就去當兵啊」、「要成為第一線士兵才能談防衛?」

這樣的觀念顯然有點古早,對於防衛的認識大概停留在戰國時期。

日前我們與《抵抗作戰構想》的作者DR. OTTO FIALA對談。

OTTO受聘於北約軍事指揮部「聯合轉型司令部」,是國家韌性和抵抗行動的獨立研究員及知名作家。

關於何謂「抵抗」,OTTO給了許多具體的行動:

例如,銀行家可以透過專家協助轉移資金,避開敵人的數位監控;

熟悉衛星通信的人,能夠協助建立安全的通訊;

郵差可以透過每日的路線進行偵查,藉以識別潛在的敵方目標,並在常規郵遞過程中提供情報;

電視主播能協助地下宣傳的製作、或救護車司機可能是負責傳遞秘密訊息,或在殘存的軍事單位與民間抵抗力量之間進行聯絡的人。

上述是「普通民眾如何抵抗」的舉例。

這些行動都彰顯一種精神:群眾各司其職並展現堅定意志,對於整體國家存亡至關重要。

當我們能夠充分明白,災後重建復原、戰時積極抵抗,是每一個人的使命;災害發生時我們並不會孤單,身邊的人也同時在積極地想方設法、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

那麼我們就擁有面對危機與劫難的韌性,甚至是面對敵國的武裝侵略,都能一同面對。


本文轉載自黑熊學院臉書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ang23832245 的頭像
    wang23832245

    wang23832245的部落格

    wang238322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