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黃澎孝

天下最倒胃口的事,莫過於把餐飲政治化,可最近就有人硬要拿這來做文章。

我做為一個吃遍中國各省美食,自己又從事餐飲業幾達二十年的豐富又實務的經驗,只能笑指:那位作者實在太太太外行啦!

首先,什麼是「中國菜」?什麼是「台灣菜」?就很難有明顯的區隔。《八方雲集》連鎖餐飲店的鍋貼、水餃、酸辣湯算是「台灣料理」?或是「中國菜」呢?

還有在四川找不到根的台灣「四川牛肉麵」,又算是哪門子菜呢?其實把所謂的「中國菜」分成八大菜系或幾多個菜系,基本上都是商業炒作和「市場區隔」的行銷手法。以我個人過去在中國驅車旅遊尋訪美食的經驗,同一個省的口味都五花八門各不相同,硬要分個什麼菜系?實在是浪費吃飯時間。

就以我父母來自的江西贛州而言,光是城裡跟城外的菜,口味就大不相同。昔日紅軍著名的將軍縣——「興國」有名的「米粉魚」,用的食材是鯇魚,但在我們「南康」卻把鯇魚做成「小炒魚」。我們也沒有「米粉魚」這道菜,只有「米粉肉」,而且名之為「荷包雜」,其實就是用荷葉包裹起來蒸的粉蒸肉。

我的岳母是江西南昌人,她的兒子從共軍退伍後安排在國營的「洪都鋼廠」當幹部,生活優渥做得ㄧ手好菜,他做的鹹肉煨雞湯和採自鄱陽湖的「蘆蒿」炒臘肉都令我至今垂涎難忘。

贛北風味與我們贛南的菜固然完全不同。贛中靠近井岡山的「泰和」、「遂川」兩縣的口味,則令我完全摸不著北!唯有從井岡山下山來到了這兩個地方,才知道著名的「泰和烏雞」(烏骨雞)早已難尋「正宗」,因為,「解放後」的三年大飢荒,一些中共「老紅區」如泰和、遂川都是「重災區」,當時的人連飯都沒得吃了,哪還顧得上雞呢?

更何況,為了填補這些重災區的「人口減員」,中共從福建遷了許多人來此落戶定居,當然,也就改變了當地人民原本的口味。

其實台灣的情況更是特殊。因為台灣是一個四百年來,在不同時代、從不同中國地區外來,逐漸疊加而成的移民混合的大社會。

其中,五十年的日本殖民統治,以及近幾十年來數以二三十萬計的東南亞外配,更讓台灣人的口味有別於中國,不但更多樣、而且還融入異國風味,經過七十幾年來既融合又創新,台灣人的口味早已跨越省籍、國籍的藩籬,只問好不好吃?誰會管你是哪一省?哪一國的菜色料理啊?

至於,為什麼中菜餐館會越來越少?以我經營餐飲二十年來的觀察,最主要的關鍵原因有二:

1.是很難找到合格又「合乎成本」的中菜料理師傅。光靠個別陸配或幾個陸配,也不是長久經營之計。

更何況很多陸配在其原生家庭除了幾道簡單的家常菜外,也未必會做其他上得了檯面的菜。更何況,面對越來越沒耐心的顧客,很難以做家常菜的速度,來滿足顧客速食化的要求。

2.中國菜系的「忠實客源」已日益凋零。過去圍聚一大桌吃飯的聚餐習慣更已「退流行」了。

光靠少數顧客偶爾三三兩兩來用個餐,或假日家人團聚來打打牙祭,實在養不起高薪的師傅,也付不出昂貴的店租。會有哪個不知死活的餐飲業者,能跟新台幣長期對著幹,而不得不「去中國化」呢?

因此,如非要堅持「中國化」,非要開個中餐館以示「心向祖國」,那就只能靠自己「老板兼廚子」,闆娘兼跑堂,利用自家客廳當客席,還可勉強撐起個小館子,否則不賠死也得活活給累死!

而且在取用中國原產地的食材和調味料時,還充滿著完全不可想像的風險。例如,前不久爆發的「蘇丹紅」食品添加物事件,就讓許多中國調味料受到波及,而株連到 許多無辜的中菜餐館。

「以客為尊」是服務業最基本的信條,餐飲業者更必須投顧客的口味所好。事實上,台灣的餐飲業者都可以感受到顧客口味趨同「台灣化」的現象,對於重油重鹹重辣,重口味的中國菜只能偶爾淺嚐即止。這也是中餐廳難以為繼的最主要因素。

其實,沒有哪個人的口味是一成不變的。就連陸配在內,在台灣生活一段時日後,大都也會被台灣相對清淡的飲食口味同化,實在是與政治無關,跟去不去「中國化」?更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去吧?


(作者為前國大代表)
本文轉載自黃澎孝臉書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ang23832245 的頭像
    wang23832245

    wang23832245的部落格

    wang238322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