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冠賓

近日有位鋼琴家在直播中因承受不住壓力而透露輕生念頭,網路酸民不但未予支持,反而以冷漠態度挑釁,最終釀成悲劇。身為精神科醫師我深感悲痛,這類悲劇不僅提醒我們網路世界的殘酷,也呼籲社會必須正視網路霸凌帶來的心理創傷。

在網路e世代,前所未有的自由讓人際互動不受時空限制,界線模糊且難以阻擋恣意的侵入,導致霸凌造成的創傷更加無所限制、變本加厲!原本存在校園的恃強凌弱、以大欺小的惡霸,如今幻變成虛擬世界的鍵盤流氓、藏鏡下的酸民,「網路霸凌已成為心理健康的一大隱憂」。據調查,受害者往往是人格尚在發展階段的青少年,可能導致憂鬱症、創傷性壓力症候群等嚴重後果,甚至極可能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構成青少年輕生的最後一擊。

必須正視台灣精神醫療體系所面臨的困境。自殺是年輕人死亡之主因,兒少精神疾病的盛行率約為三成,病程長,影響學習而自我厭惡,衍生衝動成癮、嚴重精神疾病、犯罪,甚至走向自我毀滅。兒童精神醫療之健保給付不合理,造成專科醫師不足,也無法提供兒少嚴重精神病患得到「尊重自主、隱私安全」的急重症照顧。

賴清德總統積極推動「健康台灣」改革政策,將國民心理健康提升至國家層級。我們力挺此一政策,呼籲社會各界要高度重視網路霸凌問題,尤應在中小學課綱納入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歐美國家,心理學和社會情感學習早已被列為與語文、數學、科學同等重要的必修課程。社會情感學習課程著重培養五大素養: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關係技能及負責任的決策能力。不僅可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和品格,還能提升情緒調節能力和心理韌性,對預防網路霸凌行為具有關鍵作用。

許多教師和家長對精神疾病有錯誤迷思(不信有精神疾病、不信有過動症憂鬱症、反對醫藥治療、不自覺的歧視污名化心理疾病︰),在兒童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乃致出社會後的長期對心理疾病和腦醫學的認知偏見,會造成多麼全面性的影響。因此,針對中小學的健康體育課綱,強化精神心理疾病教育單元刻不容緩。

做為精神科醫師每天看病都有很深刻感觸,若能把科學和醫學,特別是精神醫學的常識,帶到社會情感學習教育當中,不僅對精神醫學,更對全民心理健康有巨大意義。精神治療的人力和資源永遠不足,特別是考慮醫療資源比較不足的族群,應大力推動「心理健康的數位轉型」,著力於「線上診療」及「數位治療」,歐美的治療指引一定會強調:治療輕中度焦慮病和憂鬱症時,勿把開藥當作常規,要和病人討論非藥物療法,並推薦多種數位化、線上心理治療的App。

健康不只是靠醫療或靠健保,國家的目標應該是「賦能全民」,應將焦點從治療疾病轉移到預防保健,從單一醫療服務轉移到整合性的健康促進。

(作者是安南醫院副院長、憂鬱症中心主持人;總統府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委員)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社會處處有溫暖,一定能度過難關。

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ang23832245 的頭像
    wang23832245

    wang23832245的部落格

    wang238322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