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名: 大戟科(Euphorbiaceae)銀龍屬(Pedilanthus )
別名: 斑葉紅雀珊瑚,大銀龍、變葉銀龍、花銀龍、龍鳳木
原產地: 原產於西印度群島、墨西哥及南美洲北部,臺灣於 1928 年引進栽植,各地多栽培為景觀植物。
分佈: 栽培於台灣各地庭院、校園、植物園供觀賞,較為常見。斑葉紅雀珊瑚為園藝品種,在台灣廣泛被栽植,極為常見。
用途: 1. 園藝觀賞用:被栽培於庭院、校園、植物園供觀賞用。2.具有快速生長特性,加上它在相對有毒的土壤中生長的能力,促使印度科學家研究其作為“石油作物”的用途,這種植物可以生產用於內燃機的生物燃料化合物。3.藥用:全草(紅雀珊瑚):酸、微澀,寒。有小毒。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止血生肌。用於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癤腫瘡瘍,目赤。【傣藥】廣好修:全草用於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瘡瘍腫毒《傣藥錄》。廣好修(西傣):全草治骨折,跌打損傷,創傷出血;牙古學(德傣):全草治療刀創,蜂蜇,沖敷《滇藥錄》。【壯藥】羊角藤:全草治骨折,外傷出血《桂藥編》。【基諾藥】麻稀駝駱:莖杆治痧症;外用治跌打損傷,創傷出血,癰瘡癤腫《基諾藥》。 性味:全草:酸、微澀、寒,有小毒。效用:全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止血生肌。治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癰腫瘡瘍,目赤,疥癬。
莖: 落葉或半落葉灌木,高多在 2 公尺以下,具有多數分枝;樹枝及小枝條肉質,圓柱形多少呈之字形生長,直立或斜上昇,光滑無毛,有乳汁。

葉:

葉互生,略呈二列狀排列,卵形,長 3.5~8 公分,寬 2.5~5 公分,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鈍或圓,肉質,全緣但多數成波狀緣,出有細柔毛,成長後則光滑無毛;葉柄甚短或近似無柄。

花:

花多數,生長於無枝條的先端,成頂生或短側生的聚繖狀花序排列;花序軸長 0.3~2.0 公分,有毛茸;雄花及雌花的花柄皆光滑無毛;苞片外面則密生毛茸,外總苞片長 0.2~0.3 公分;舌狀物邊緣不為毛緣,短凹頭,長 0.2~0.3 公分。花期 12 至翌年 6 月。
果實: 果實為蒴果,成熟時為褐色。

特性:

直立亞灌木,高 40~70 公分;莖、枝粗壯,帶肉質,作“之”字狀扭曲,無毛或嫩時被短柔毛。葉肉質,近無柄或具短柄,葉片卵形或長卵形,長 3.5~8 公分,寬 2.5~5 公分,頂端短尖至漸尖,基部鈍、圓,兩面被短柔毛,毛隨葉變老而逐漸脫落;中脈在背面強壯凸起,側脈 7~9 對,遠離邊緣網結,網脈略明顯;托葉爲一圓形的腺體,直徑約 0.1 公分。聚繖花序叢生於枝頂或上部葉腋內,每一聚繖花序為一鞋狀的總苞所包圍,內含多數雄花和 1 朵雌花;總苞鮮紅或紫紅色,仰臥,無毛,兩側對稱,長約 1 公分,頂端近唇狀 2 裂,一裂片小,長圓形,長約 0.6 公分,頂端具 3 細齒,另一裂片大,舟狀,長約 1 公分,頂端 2 深裂。雄花:每花僅具 1 雄蕊;花梗纖細,長 0.25~0.4 公分,無毛,其與花絲極相似,爲關節所連接;花藥球形,略短於花絲。雌花:著生於總苞中央而斜伸出於總苞之外;花梗遠粗於雄花者,長 0.6~0.8 公分,無毛;子房紡錘形,花柱大部分合生,柱頭 3, 2 裂。花期 12 月至翌年 6 月。紅雀珊瑚由於栽培時日長久,有數個品種衍生,另台灣亦曾引進一亞種,常見的有斑葉紅雀珊瑚(Pedilanthus tithymaloides cv. variegata Hort.),卷葉紅雀珊瑚(Pedilanthus tithymaloides (Linn.) Poir . spp. Smallii (Millsp.) Dressler),蜈蚣珊瑚(Pedilanthus tithymaloides cv. Nanus Hort.)等樹種變異種
更多 : 斑葉紅雀珊瑚(Pedilanthus tithymaloides cv. variegata Hort.)的特徵為半落葉灌木(通常在開花時葉大多脫落);葉互生,平直伸展,不捲曲;葉片常有乳白色或紅色的斑塊及條紋,葉緣有時亦鑲有乳白色邊;葉較一般品種大,長 6~9 公分,寬 3~4 公分,先端漸尖,基部鈍或圓,其他特徵與原種同。

 

20240323 斑葉紅雀珊瑚 (1).jpg

20240323 斑葉紅雀珊瑚 (3).jpg

20240323 斑葉紅雀珊瑚 (4).jpg

20240323 斑葉紅雀珊瑚 (5).jpg

20240323 斑葉紅雀珊瑚 (6).jpg

20240323 斑葉紅雀珊瑚 (9).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ang23832245 的頭像
    wang23832245

    wang23832245的部落格

    wang238322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