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名: 茄科(Solanaceae)番茄屬(Lycopersicon)  
別名: 番茄、蕃茄、小蕃茄、臭柿仔、甘仔蜜、西紅柿、番柿、小金瓜、紅耳仔厝、耳子蜜、六月柿、洋柿子、Agusiito(阿美);Waaranhop(泰雅);Hare'kk、Pagar'zzi(排灣)。
原產地: 南美洲安地斯山的秘魯、厄瓜多爾、玻利維亞等地。
分佈: 產區以中、南部之平地為主。主要產地有彰化縣之員林、雲林縣之西螺,台南縣之新市、西港,屏東縣之潮州、萬丹等地。 
用途: 1.食用:番茄是營養果菜,無論生食、作菜皆適宜。作番茄汁。
2.藥用:性味:果實:甘、酸,微寒:效用:果實:生津止咳,健胃消食。治口渴,食慾不振,高血壓;葉:治頭痛,腫毒。果實生食能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貧血、口角發炎、肝臟病及腸胃病。
莖: 株高 60~200 公分,全株被毛,主莖有剛毛及油腺,故用手觸摸時,會有臭味及油分;莖質弱,直立或倒伏生長,植株莖老化後會木質化。

葉:

葉互生,單數羽狀複葉,長 10~40 公分,小葉大小不等,形狀不規則,具柄,普通葉為卵形至矩圓形,長 4~8 公分,寬 1.5~5 公分,基部歪斜,先端銳尖,葉緣不規則缺刻或波裂,淺綠或深綠色。

花:

自交作物,花 3~7 朵側生組成聚繖花序或總狀花序,短筒形黃色完全花,梗長 1~1.5 公分,向下彎;花萼 5~6 裂,宿存,裂片線狀披針形至線形;花冠黃色,5~6 裂;雄蕊 5~6 枚,子房 2 室至多室,柱頭頭狀;第 1 花生於第 7~10 節間,自動停芯形品種每隔 1~2 節,非自動停芯型品種,每隔 3 節著生一花穗。因栽培時間不同,終年能開花。
果實: 果實為漿果,胎座肉質而皮薄,果實顏色紅或黃,球形、圓形或長橢圓形。種子扁腎形,覆灰色短毛。

特性:

1~2 年生半蔓性草本植物。主莖有剛毛及油腺,故用手觸摸時,會有臭味及油分;植株莖老化後會木質化。葉互生,羽狀複葉,淺綠或深綠色。第 1 朵花生於第 7~10 節間,自動停芯形品種每隔 1~2 節,非自動停芯型品種每隔 3 節著生一花穗。聚繖或總狀花序,短筒形黃色完全花,萼 5 片,宿存。番茄為自交作物,漿果,胎座肉質而皮薄,果實顏色紅或黃,球形、圓形或長橢圓形。種子扁腎形,覆灰色短毛。蕃茄多以「番茄」為正名。
更多: 公元 1544 年義大利均作為觀賞用,直到 19 世紀才發展成為食用的經濟作物,歐美作菜蔬利用也不過數百年。中國栽培番茄約在 1621 年由葡萄牙人引入,直到第 2 次世界大戰期間才普遍栽培。日本更晚於明治初年( 1868年)始見栽培。台灣於 1895 年由日本引進栽培種。

 

20240224 蕃茄 (1).jpg

20240224 蕃茄 (2).jpg

20240224 蕃茄 (3).jpg

20240224 蕃茄 (4).jpg

20240224 蕃茄 (6).jpg

20240224 蕃茄 (7).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ang23832245 的頭像
    wang23832245

    wang23832245的部落格

    wang238322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