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名: 漆樹科(Anacardiaceae)榅桲屬(Spondias)
別名: 太平洋榅桲,莎梨、太平洋橄欖、南洋橄欖、爪哇榅桲、人面子、南酸棗、沙梨、黃猄果、雞杭子,檳榔青(海南植物志)個、外木個(西雙版納傣語)
原產地: 太平洋諸島,熱帶廣有栽培。在1909年日人從地中海引入,復於1917年由爪哇引種於台北植物園,1931年由美國夏威夷輸入台灣。
分佈: 中、南部民家有零星種植。
用途: 1.食用:熱帶地區居民多採未熟果打碎生食或醃漬,煮食風味較佳。果實通常作為Sauce及果醬原料,有時亦供生食,新加坡華僑切成薄片作閒食,爪哇常採嫩芽供食,或與肉類同煮,據云有使肉值柔嫩之效。果實內 1 公斤熱量約46.4卡路里。成熟果實帶蘋果香氣,果汁多,汁淡黃白色,味略甘而帶清快之酸味,但種殼著生許多粗硬之刺狀纖維,呈放射狀開展伸入果肉內,常作sauce及果醬原料。2.爪哇常採嫩芽與肉類同煮,據云有使肉值柔嫩之效。
莖: 樹幹直立,高 10~25 公尺,直徑 30~40 公分,樹冠不規則,樹皮灰白色,光滑或畧粗糙,老枝亦呈灰白色,皮目均極顯明,嫩枝綠色,光滑,表面散佈淡褐色細皮目。

葉:

嫩葉淺赤褐色,葉為奇數羽狀複葉,簇生於老枝頂端,常 20~45 公分,總葉軸圓形,基部肥大,黃綠色,光滑,小葉對生,7~25 枚,極少 5 枚,葉片長卵形,乃至長橢圓形,先端短尖,基部圓或鈍,長 8~12 公分,寬 2.8~-4 公分,下部小葉長 6~8 公分,寬 2.2 公分,表面綠色,有光澤,裡面淡綠色,兩面均光滑,中肋兩面均隆起,側脈細而密,深至近葉緣處,各脈為葉內細縱脈所連接,葉緣具波狀疏鋸齒,小葉柄長 0.4~0.6 公分,先端小葉柄長可達 1~2.5 公分,折斷葉柄,發出一種橄欖狀樹脂香。太平洋榅桲為熱帶雨林植物,有「瞬間落葉」的現象,在短時間內把老葉落光,同時萌發新葉。

花:

花逾五月間開放,為圓錐花序,抽生於新生枝端,總花軸長 15~20 公分,淡綠色,兩性花,小花放射相稱,花徑 0.6~0.8 公分,小花梗長 0.3~0.5 公分,鑯細,淡黃色而近乎白色,光滑,基部著生同色之小苞片2枚,呈長卵形,長不及 0.1 公分,表面有毛,早落,花萼5裂,基部互相連合呈杯狀,先端狹尖,背面疏生短毛,裂片長不及 0.1 公分,花瓣與萼片同數,彼此互生,長卵形,長 0.35~0.4 公分,寬 0.15~0.2 公分,各瓣向外反撥下垂,白色,葯丁字形著生,長0.1公分,2室,縱裂,雌蕊長不及 0.2 公分,柱頭 5 裂,稀有 4 裂者,花柱短縮,子房 5 室,每室含胚珠 1 粒,花盤邊緣呈 10 淺裂,中央凹陷如碟形,初呈淡黃色,後變黑褐色。
果實: 果實 9 月以後開始成熟,核果,近球形或橢圓形,稍不正,縱徑 5.2~6.6 公分,橫徑 4.8~6.2 公分,每果重 87~140 公克,外果皮黃色或橙黃色,表面粗糙,並具龜裂,帶蘋果清香氣,質厚,中果皮淡黃色,多汁,味略甘而帶清快之酸味,惟多鑯維,內果皮為堅硬之核,呈倒圓錐形,長約 3.5~5 公分左右,表面堅韌之刺狀鑯維,呈放射狀開展,深入中果皮內,頂端具 5 個孔目,內各藏種子一粒。

特性:

太平洋榅桲為漆樹科落葉喬木,樹幹直立,高10~25公尺,小枝粗壯,具皮孔。葉互生,具長柄,奇數羽狀複葉,小葉對生,小葉柄長 0.3~05 公分,葉片長卵狀卵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 5~12 公分,寬 3~5 公分,基部鈍形或稍楔形,略偏斜,先端短尾尖或漸尖形,葉脈近邊緣連結成集合脈,全緣。圓錐花序頂生,由多數總狀花序組成,長 25~35 公分;花小,多數,乳黃色至淡黃色,雜性;花萼 4~5 裂;花瓣 4~5 枚;雄蕊 8~10 枚;花盤 10 裂,子房上位,4~5 室,花柱 4~5 枚。核果橢圓形或橢圓狀卵形,長 3.5~5 公分,徑 2.5~3.5 公分;中果皮肉質,內層纖維質;核大形,木質堅硬,4~5 室,5 個空腔,每室有種子 1 粒,普通僅 2~3 粒成熟。

 

20230617 太平洋榅桲 (1).jpg

20230617 太平洋榅桲 (2).jpg

20230617 太平洋榅桲 (3).jpg

20230617 太平洋榅桲 (4).jpg

20230617 太平洋榅桲 (5).jpg

20230617 太平洋榅桲 (6).jpg

20230617 太平洋榅桲 (7).jpg

20230617 太平洋榅桲 (8).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ang23832245 的頭像
    wang23832245

    wang23832245的部落格

    wang238322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